<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實用文檔>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

      時間:2024-09-26 13:12:27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

        一、發展現狀

        1、產業環境

        中國具備發展生物產業的較好基礎。近年來,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取得長足進展,在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干細胞等生命科學領域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在雜交水稻、轉基因抗蟲棉等生物育種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藥已進入臨床試驗。擁有一支水平較高的研發隊伍。海外留學人員和華人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當前中國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等已經初具規模,涌現出一批快速發展的企業,呈現集聚化發展趨勢。

        中國具備生物產業發展的資源和市場優勢。中國擁有約26萬種生物物種、12800種藥用動植物資源、32萬份農業種質資源,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具有發展生物產業獨特的資源優勢。中國人口眾多,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對生物資源、醫療保健產品的需求將會迅速增加,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中國面臨生物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當前,世界生物產業發展處于成長期,尚未形成由少數跨國公司控制產業發展的壟斷格局。中國可發揮生物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廣泛參與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速中國生物產業發展。

        2、產業規模與增長

        中國生物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近30年的發展,生物技術總體上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水平,局部領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生物產業已初具規模。當前,中國已建立國家層面的生物產業基地38個(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分別審批的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依托產業基地,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呈現集群態勢。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自2000年以來,中國生物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0年中國生物產業總規模已達到3156億元。

        生物產業涉及眾多領域,牽涉到工業、農業、醫藥等方面,在部分領域中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產業化。但在大部分領域,中國都和國際水平存在差距。在企業規模上,中國還缺乏能夠和國際生物產業競爭的企業。近幾年,隨著中國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目前中國涉及生物技術的企業超過3000家,但約2/3的企業是近五年內新近成立,而且在現有企業中大部分規模較小,生物技術及研發平均人數不到35人。

        近年來中國現代生物產業能夠實現較快發展,主要是受到生物醫藥行業的大力拉動,在2006-2010年生物醫藥行業實現了年均14%的高速增長,帶動生物產業保持高速增長;而在2008-2009年期間,生物醫藥行業受到金融危機沖擊,也拉低了中國生物產業整體的發展速度。此外,生物農業、生物質能對于中國生物產業的帶動也十分顯著,尤其是伴隨著轉基因作物在中國獲批,生物農業技術的應用范圍迅速擴大,在近兩年成為生物產業組成中發展最快的行業。

        3、產業結構

        根據國務院《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中國將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能、生物制造和環保產業為重點,發展壯大生物產業。

        生物醫藥在生物產業中的比重最大,達到42.5%。2006-2010年期間,生物醫藥產業由790億元迅速增長到134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4%以上。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物農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轉基因棉花、生物農藥、畜禽疫苗等農業生物技術產品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趨顯著。生物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力不斷增強,2010年中國生物農業規模大約在857億元左右,其中生物種業的比重又超過一半。目前,在黑龍江、山東、河南、吉林、云南等農業大省、特色省份的生物農業產值相對較高。

        中國生物質能經歷了2006-2007年迅猛發展之后,已經形成了初步規模。盡管在2008-2010年生物質能的熱度開始下降,但在生物質發電、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方面仍有持續的投入。目前中國生物質能產值規模大約在211億元左右。生物質能產業集中度較高,生物質發電主要受五大電企控制;燃料乙醇則基本形成中石油和中糧“雙寡頭”市場模式,主要生產基地分布于廣西、山東、安徽等。

        中國生物制造產品主要集中在生物基材料、生物發酵和酶等食品及工業用產品,2010年產值大約在705億元左右。山東德州是中國最大的生物制造基地,功能糖、大豆高蛋白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生物環保在中國仍屬于新興領域,是生物技術與產品在環保領域的應用,樂觀估計“十二五”期間將實現年均30%以上的增長。

        4.生物科技園

        以基地為載體的空間發展格局促進生物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加快了生物產業集聚化、特色化發展,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生物產業聚集區,圍繞上海、杭州等基地逐步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較好的產業集群。上海基地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現代中藥、化學合成創新藥物、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新產品,形成創新體系完善、產業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國家綜合性生物產業研發、生產和出口基地。杭州基地目前已形成以生物技術藥物為核心,現代中藥為基礎,現代化學藥物與新型醫療器械協同發展,生物農業形成特色優勢,部分領域居國內領先水平的產業特色。

        珠江三角洲的市場經濟體系比較成熟,民營資本比較活躍,圍繞廣州、深圳等基地形成了商業網絡發達的產業集群。廣州科學城聚集了150多家生物企業和一批國家級生物科研機構,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現代中藥、化學合成創新藥物、海洋藥物等四大生物醫藥領域,著力發展生物農業,形成了從生物技術研究、中試到產業化的產業鏈條。深圳初步形成了以一批大企業為龍頭的高檔醫療設備、生物制藥、現代中藥、檢測儀器及診斷試劑五大產業鏈。

        環渤海地區的生物科技力量雄厚,各省市在醫藥產業鏈和價值鏈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圍繞北京、天津等基地形成了創新能力最強的產業集群。北京擁有領先的科技資源和豐富的臨床資源,具備一批擁有專有技術的研發服務機構,發展醫藥研發服務業優勢明顯。基地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和生物醫學工程產品,初步形成以生命所、芯片中心和蛋白質組中心為主體的園區創新體系,同時也正在形成以國內外著名企業為主體的

        生物醫藥產業化隊伍,聚集效應已開始形成。天津基地建立以出口為導向、以現代生物醫藥為主體,生物工業和生物農業快速發展的生物產業格局,建成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國內一流、世界重要的現代生物產業制造基地和關鍵技術的研發轉化基地。

        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利用當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優勢,迅速發展現代中藥產業和生物農業,推動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鄭州生物農業特色突出,研發水平、產業規模、產品市場占有率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突出生物藥業開發。長春已經形成以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為龍頭,亞泰生物、長春三九藥業、吉林修正藥業、東北師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各具特色的生物醫藥企業群。哈爾濱市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同時具有發展生物農業的良好資源優勢。

        5、產業競爭結構

        隨著國內市場的國際化,跨國企業有可能形成一個從生產、研發到流通的比較完整的體系,使中國制藥企業面臨更加嚴酷的市場競爭。以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質能、生物環保、生物服務等現代生物產業領域為產業發展重點。逐步建立完善的生物中小企業孵育體系,培育一大批中小型生物企業群體;推動生物企業間、生物企業與非生物企業間的兼并與收購,著力培育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支持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的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和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包括研究開放基礎設施、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鼓勵與生物產業相關的企業、專業人才、投資等向產業基地集聚,引導生物產業基地向專業化,特色化發展。

        以生物醫藥為例,血液制品、生化制品、診斷試劑以及疫苗等四大類細分產業的發展均歷經了10多年國家政策性整頓和規范的過程,經過較為充分的競爭和行業洗牌,目前天壇生物、華蘭生物、科華生物、達安基因分別成長為防疫制品、血液制品、生化診斷試劑、核酸診斷試劑子行業的龍頭企業。這些居于子行業龍頭地位的企業,在行業洗牌、國家產業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有望借助“資本優勢+子行業領先優勢”,進一步鞏固競爭地位,充分分享子行業的未來成長,獲得持續業績增長。

        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其凈利潤率也高普遍達15%以上。其特點是:科技型企業,技術領先;注重研發,新產品推動成長;擁有專家型、年輕化管理團隊,機制靈活,決策反映快;小而專,成長性良好。

        在疫苗領域,中國目前共有疫苗生產企業38家,能生產預防26種傳染病的44種疫苗。對比國際市場,中國疫苗生產企業數量偏多,規模較小,國際疫苗生產主要由歐美發達國家供應,形成了賽諾菲巴斯德(ASP)、輝瑞(惠氏)、默克、葛蘭素史克(GSK)、諾華5強爭霸的格局。由于經濟和其他技術因素的影響,中國疫苗生產企業除在個別品種上有比較優勢外,總體上還處于比較落后的局面。

        在生物芯片領域,從2000年開始,國家陸續投入近5億元人民幣,建立了北京、上海兩個生物芯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加強中國在這一新興高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重點組織實施了“功能基因組及生物芯片研究”重大專項,對生物芯片的系統研發給予了傾斜性支持。

        目前,生物芯片產業在中國已初見端倪,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兩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龍頭,天津、西安、南京、深圳、哈爾濱等地近50家生物芯片研發機構和30多家生物芯片企業蓬勃發展的局面。北京博奧、上海生物芯片、天津生物芯片等企業已成為中國生物芯片產業的主導力量。

        二、發展特點

        1、集聚化發展趨勢日趨顯著

        目前,全國正在興建的各類生物醫藥園區或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有100多個,已獲得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批準的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已有38個。這些園區和基地的建設促進了生物醫藥企業的集聚化發展,吸引了一批留學生回國創業,對加速生物技術成果轉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依托產業基地,中國生物生物產業發展呈現集群態勢。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中國生物產業最大的聚集區,圍繞上海、杭州等基地逐步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較好的產業集群;珠江三角洲的市場經濟體系比較成熟,民營資本比較活躍,圍繞廣州、深圳等基地形成了商業網絡發達的產業集群;環渤海地區的生物科技力量雄厚,各省市在醫藥產業鏈和價值鏈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圍繞北京、天津等基地形成了創新能力最強的產業集群;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利用當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優勢,迅速發展現代中藥產業和生物農業,推動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

        同時,依托生物產業基地也涌現出了一批在生物產業發展具有較好基礎和優勢的城市。北京、上海、石家莊、長春、廣州、深圳、長沙等省市高度重視生物產業發展,紛紛出臺政策措施,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集聚度較高、產業帶動性強的生物產業集聚地初具影響。目前,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有60多家研究機構和企業入園。北京亦莊醫藥園

      【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小雜糧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3-06

      關于石膏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11-29

      關于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02-04

      鄉鎮核桃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2-27

      地理信息產業規劃報告精選03-19

      關于區文化創意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3-20

      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范文03-29

      中國自慰報告范文02-16

      關于小學發展自我診斷報告03-04

      關于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問題調研報告03-19

      用戶協議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69影院 | 色婷婷综合激情中文在线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地址精品 | 中文乱码在线波多野结衣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