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學記原文及詳細翻譯

      時間:2024-12-19 11:10:03 煒玲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學記原文及詳細翻譯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zhàn)國晚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記原文及詳細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xǐao,小有聲音)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教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道’:古今異義,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yuè“說”)命》曰:“念終始典于學!逼浯酥^乎!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促進)也。《兌命》曰:“學學半!保ㄇ耙粋“學”字音xiào,本字讀作“斅”,意思是教育別人,后一個“學”字音xué,意思是向別人學習。)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shù)(suì)有序,國有學。

        比年(隔一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堅強的意志)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yuè“悅”)服而遠者懷(向往)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蟻”)子時術(shù)之!逼浯酥^乎!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断拧芬蓿▂ì)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è),孫(以遜順之心)其業(yè)也。夏楚(夏jiǎ圓和楚方,一種教杖)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綱要)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逼浯酥^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秲睹吩唬骸熬磳O務時敏,厥修乃來!逼浯酥^乎!

        今之教者,[1]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fā)然后禁,則捍(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队洝吩唬骸叭跛拇ㄆ鋷。”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譯文

       。▓(zhí)政者)思慮要合于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可以夠聳動群眾的聽聞; (如果)親近禮賢下士,寬容異己體恤百姓,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可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

        玉石不經(jīng)雕琢,就不可以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tǒng)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渡袝睹菲姓f:“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可以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yè)的不足,才可以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可以不倦的鉆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秲睹菲f:“(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shù)”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W校)里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可以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教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yè)是非和識別朋友的可以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推論事理,并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教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唯有這樣,才可以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可以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習)”。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大學在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jīng)·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產(chǎn)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yè);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愿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急于對學生的問題給予解答,(用以)反復詳審學生的思維活動;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可以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大學時候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yè);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yè)。課外不學雜樂,課內(nèi)就不可可以把琴彈好;課外不廣泛運用比喻,課內(nèi)就不可以寫好詩句;課外不學好如果做好家室,課內(nèi)就學不好禮儀。不喜歡那些才藝學問,就不可可以樂于對待所學的正課。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nèi)受業(yè)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唯其這樣,才可以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與群眾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兌命》篇中說:只有專心致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yè)上就可以有所成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可以力,致使他們不可以安下心來求學。教人不可以因材施教,不可以使學生的才可以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yè),并怨恨他的教師,苦于學業(yè)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即使學習結(jié)業(yè),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里。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fā)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shù)臅r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可以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相互研討。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

        錯誤出現(xiàn)了再去禁止,就有產(chǎn)生抗拒而難以克服;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后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學內(nèi)容的一定順序傳授文化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教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jīng)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fā)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壓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可以感到學習是件愉快的事;啟發(fā)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積極思維?梢宰龅綆熒谇ⅲ箤W生感到學習容易,并可以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于啟發(fā)誘導了。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有人是失于貪多務得,有人是失于學習過于偏狹,有的人失于見異思遷不求甚解,有的人失于學習上不可以持久,淺嘗輒止。這四點,是由于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可以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可以發(fā)揮其優(yōu)點并克服其缺點。

        會唱歌的人,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唱;會教人的人,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教師講課,要簡單明確,精練而完善,舉例不多,但可以說明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使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的目的。

        君子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學境界中的難易甘苦等種種情況,才可以知道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正確的與錯誤的不同思想傾向和教學方法,才可以對學生多方面靈活的啟發(fā)誘導。可以夠多方面啟發(fā)誘導,才可以當好教師?梢援敽媒處煵趴梢宰龉匍L,可以做官長才可以當人君。所以說,當教師的,就是憑借(教師)來學習成為君上的。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選擇教師不可不慎重。古書上說:“古代君王只尊敬教師”。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凡是學習的關(guān)鍵,嚴師是難可以可貴的。教師嚴格才可以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可以尊師重道,百姓才可以專心求學。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兩種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師,不以臣子相待。根據(jù)禮制,(這二種人)雖被天子召見,可以免去朝見君王的禮節(jié),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的緣故。

        會學習的人,可以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并可以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教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jié)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留有提問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時間;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guān)進行教學的方法。

        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文化知識,不可以作個好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文化知識),隨時準備根據(jù)學生的提問并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就要引導啟發(fā)他們;告訴了他以后,仍不可以理解,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不管了。(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孩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孩子,一定要先去學編撮箕,訓練學拉車的小馬的人會先反過來,讓馬在車后跟著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反復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yè)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學工作了。

        古代求學的人,可以夠?qū)ν愂挛镞M行比較,舉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聲,而五聲中沒有鼓音,就不和諧;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沒有水調(diào)和,就不可以鮮明悅目;學習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經(jīng)過學習訓練就不可治理;師不等同于五服之親,但沒有教師的教導,人們不可可以懂得五服的親密關(guān)系。

        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guī)律,不僅僅適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著他發(fā)誓后才信任他;因時制宜的人無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lǐng)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時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這是因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歸宿。這才叫抓住了根本!

        創(chuàng)作背景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其成書年代大約為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據(jù)郭沫若考證,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顧樹森支持郭沫若的說法,認為“《學記》是寫作于戰(zhàn)國后期而為樂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繼承思孟一派的觀點而從性善出發(fā)的,可能是孟軻弟子樂正克所作”。高時良也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學記》是“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具體時間在戰(zhàn)國后期。它的作者當是樂正克,因為,第一,樂正克是孟軻的得意門生,受孟軻思想熏陶較深。第二,樂正氏亦師承曾參,‘樂正子言吾聞諸曾子也’。第三,樂正本是學官,《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shù),立四教!瘜W官后裔論教育,有其家學淵源”。

        不過學術(shù)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可能是荀子儒學派的作品,也有人認為《學記》作者是誰已難于查考。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學記》全文共1229個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內(nèi)容相當豐富、精辟、深刻,是中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jié)!秾W記》是以《大學》為其政治基礎(chǔ),以《中庸》為其哲學基礎(chǔ)的。其內(nèi)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內(nèi)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以及師生關(guān)系、教師問題等方面。

        《學記》專門對教育與政治的關(guān)系、學制、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原則方法等有關(guān)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做了比較系統(tǒng)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上的闡述,含有豐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與作用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貫思想,把教育作為實施政治,進行社會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學記》一開篇就用格言式的優(yōu)美語言論述了教育的目的與作用。

        《學記》開篇指出,自古以來,凡是有作為的統(tǒng)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僅僅依靠發(fā)布政令、求賢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統(tǒng)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會秩序,形成良風美俗,從而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須發(fā)展社會教育,通過社會教育手段,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自覺來實現(xiàn)。另外,人雖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經(jīng)過努力學習,就無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這就像一塊美玉一樣,質(zhì)地雖美,但不經(jīng)過仔細地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諳此理,他們在建設國家,統(tǒng)治人民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發(fā)展教育,使其優(yōu)先發(fā)展。

        《學記》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語言闡發(fā)了教育在移風易俗和建國君民中的作用,強調(diào)了教育為社會政治服務的目的,從而把教育與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聯(lián),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與內(nèi)容

        《學記》在強調(diào)教育的作用,闡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時,規(guī)劃了學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嚴格的學?己酥贫取

        首先,《學記》規(guī)劃了教育體系。《學記》主張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中建立不同等級的學校,在中央建立國立大學和小學以形成縱橫交錯的教育網(wǎng)絡,塾、庠、序、學就是設在家、黨、術(shù)、國的學校,這樣構(gòu)成了完整的學校系統(tǒng),便于實施政教合一的管理職能。這一主張對中國古代教育體制的形成影響極大,漢代以后,逐漸形成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并立的教育體制。其次,《學記》提出了確立學年編制的設想。《學記》以國都設立的大學為模式,提出了學年的設想。文中談到了大學的修業(yè)年限和時間安排,把大學的教育劃分為“小成”和“大成”兩個階段!靶〕伞彪A段學習年限為七年四級,“大成”階段為二年一級。這是古代學校教育中最早的關(guān)于年級制的設想。

        《學記》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制度,平時的小考要經(jīng)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要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標準。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學生”離經(jīng)辨志”,即給經(jīng)書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學習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yè)樂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標準的,叫“小成”;再過二年即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對知識能融匯貫通,其思想和行為皆能堅實不移,符合標準的就叫“大成”。

        《學記》指出,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員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畢,不要到學校里來視察和考核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以使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趣從容地學習。這種天子視學制度后來被繼承下來,成為中國封建教育制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學記》中對教育內(nèi)容的論述有多處。從宏觀上講,“人不學,不知道”“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暗馈笔墙虒W的內(nèi)容,也正是教學內(nèi)容所必須反映的根本,如“離經(jīng)辨志”(析句分段)、“敬業(yè)樂群”(專心學業(yè),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博習親師”(知識廣博,親近老師)、“論學取友”(研究學問的本領(lǐng)和識別朋友的能力),最后達到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政治上成熟,立場堅定不移,即“化民移俗”。所敬之業(yè)所論之學所博習的知識應包括課內(nèi)的正課樂、詩、禮,又包括課外的“操縵”“博依”“雜服”。這些內(nèi)容既注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又蘊含著豐富的美育成分,顯然源出于孔子。作為“正業(yè)”,即孔子所云“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作為“居學”,即孔子所云“游于藝”,最后歸結(jié)為“志于道”。

        由此可見,《學記》所提倡的教育制度與內(nèi)具有循序漸進,智德并重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tǒng)。

        三、教育原則與方法

        《學記》總結(jié)先秦以來教育成功與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從指出問題為切入點,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應該采用的方法。

        《學記》指出當時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所謂“呻其占畢”就是教師只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多其訊言”就是只煩瑣地提問,一味地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yǎng);“及其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學過程,教師只顧趕速度,搶時間而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誠”的意思是教學只從教育者的愿望出發(fā),而不考慮學生的內(nèi)心需要;“教人不盡其材”是指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這幾大弊端對教學工作的危害極大,它導致學生討厭學習和怨恨教師,把學習當成是痛苦的事情,而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這樣雖然表面上看學生是每天都在學習,但卻在學業(yè)上沒有獲得實質(zhì)性的進步,即使勉強結(jié)束了學業(yè),也會很快遺忘掉。

        為了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記》論述了“教之所由興”和“教之所由廢”的道理,提出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與方法,即“預時孫摩”四條重要教學原則。一、“預”,就是預防為主的原則!秾W記》提倡“禁于未發(fā)”,即當學生的壞思想、壞毛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實踐證明改造舊的要比塑造新的艱難得多,正如《學記》所言,“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所以無論是文化知識的教學,還是道德品質(zhì)的養(yǎng)成,都應堅持預防為主,塑造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二、“時”,就是“當其可”,是及時施教的原則。《學記》要求教學必須把握住恰當?shù)臅r機,及時施教。這具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青少年要適時入學,在最佳的學習年齡入學讀書,莫失良機;二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關(guān)鍵時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當學生對知識有強烈渴求的時候,給予及時點化。否則,錯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形成某種心理品質(zhì)的關(guān)鍵期,“勤苦而難成”。三、“孫”,就是“不凌節(jié)而施”,即循序漸進的原則!秾W記》強調(diào)“學不躐等”,其主要意思:一是必須考慮學生認識活動的順序,即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方法;二是遵循科學知識內(nèi)部的邏輯系統(tǒng)進行教學,否則“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四、“摩”,就是“相觀而善”的原則!秾W記》強調(diào)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長補短,在集體的研討、爭鳴、競爭中借助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否則,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學習,脫離集體環(huán)境拒絕學友的幫助而閉門造車,必然造成“孤陋而寡聞”的窘態(tài)。但是,擇友又必須要慎重,如果與不三不四的人結(jié)交,不僅不能達到“相觀而善”的目的,反而還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甚至荒廢了學業(yè),正所謂“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學記》對中國教育史,也是對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貢獻還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長善救失、臧息相輔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以來倡導的啟發(fā)誘導,即善喻的教學原則。

        長善救失原則:《學記》指出在四個方面的缺點或失誤,或貪多嚼不爛;或知識面太窄,片面專精;或避重就輕;或淺嘗輒止,畏難而退。這四種缺點是由于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為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不同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做揚長避短,補偏救弊的工作,促進學生的正常發(fā)展。

        臧息相輔原則:《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處理好正課學習與業(yè)余愛好之間的關(guān)系,使正課學習有主攻方向,業(yè)余愛好廣泛多樣,而且使業(yè)余愛好有助于正課的學習。它指出業(yè)余愛好即“居學”可以輔助正課學習,因為如果課外不彈奏各種樂器,課內(nèi)就不能熟練地學習琴瑟;課外不學習歌詠,不吟詠雜詩,課內(nèi)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詩經(jīng)》;課外不練習灑掃應對進退這些雜事,課內(nèi)就不能很好地學習禮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課堂學習與業(yè)余愛好之間的關(guān)系,使正課學習,即“藏”有主攻方向,學有所成(修);業(yè)余愛好,即“息”活潑多樣,饒有興致,使整個教學活動成為張弛有節(jié)、嚴肅活潑的愉快過程。

        啟發(fā)誘導,即善喻原則:《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邊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是從教必須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啟發(fā)誘導。引導學生卻不要硬牽著他們的鼻子走,這樣才能使師生之間和悅相親;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卻不要壓抑其個性與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到學習雖有壓力但卻容易達到目標,不至于“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引導學生打開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才能養(yǎng)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這是《學記》對孔子啟發(fā)誘導教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四、教學管理與教師

        《學記》提出了學校管理的具體措施,首先特別重視大學的入學教育和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秾W記》把入學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開始,要求在開學當天,王子率領(lǐng)文武百官親臨學宮,參加典禮,用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師,以表示尊師重道之意。開學典禮結(jié)束后,新生入學首先學習的內(nèi)容是《詩經(jīng)·小雅》中《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三首君臣宴樂的詩。這是為了告訴學生,大學教育是培養(yǎng)政府官員的,上了大學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愛民的好官。入學教育結(jié)束之后,進行日常教學工作。教學過程中有一定的訓誡儀式。上課時,學生只有聽到鼓聲才能打開書篋取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待學業(yè)的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教師上課之前應準備好懲罰學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嚴肅課堂紀律,使學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廢了學業(y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jīng)?疾鞂W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正確引導,但不要指手畫腳說得太多,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余地,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強烈的求知欲和自學能力。年幼的學生要注意多聽少問,依循由淺及深的學習順序,做到”學不躐等”。這是大學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規(guī)程和行為指南,明確具體,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學記》繼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視教師問題的傳統(tǒng),認為教育教學成敗的關(guān)鍵在教師。有了好的教師,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學的內(nèi)容體系可以獲得調(diào)整,不明確的教育目標可以明確突出。關(guān)于教師的作用以及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學記》均有論述。

        《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用“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來形象地說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社會的進步亦離不開教師,所以《學記》提出了尊師的思想主張。

        《學記》提出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長善救失”。教師的責任是重大的,全社會都應尊重教師,“三王四代唯其師”,這就必然對教師應具備的素質(zhì)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應該具備“為長”“為君”的素質(zhì)。

        《學記》具體談到教師應具備的素質(zh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質(zhì)和道德覺悟,因為“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二是要有廣博的知識!坝泦栔畬W,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只靠事先備好的課,然后照本宣科,背誦現(xiàn)成的答案,是當不好老師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基礎(chǔ),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專業(yè)知識,做到博大精深,能夠隨時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三是要懂得教育規(guī)律。知道“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的道理,“然后可以為人師也”;要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博喻”,即善于啟發(fā)教學。既了解所傳授知識的重點、難點,又洞悉學生資質(zhì)方面的差異,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是一個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四是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說,教師在講解問題的時候,應該做到語言簡明而透徹、精微而穩(wěn)妥,舉例不多但卻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地說明問題。

        關(guān)于教師如何進行自我提高的問題,《學記》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敖虒W相長”本意是指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和向教育實踐學習。由于這兩種學習活動的相互推動,才使得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提倡教師一方面必須向書本學習,只有學習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在知識積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斷進步,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給學生講不明白的問題,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斷提高業(yè)務水平。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yè)方面的差距;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jīng)驗方面的貧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jié)論。后來也將“教學相長”引申為師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彼此激勵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無論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教學相長”命題的提出都是《學記》對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貢獻。

        《學記》主張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jié)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jié)合,既要擴大知識領(lǐng)域,又要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秾W記》重視啟發(fā)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jié)而教之謂孫”),強調(diào)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zhì)的美惡,作為啟發(fā)誘導的依據(jù);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并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fā)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fā)展;并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

        《學記》是中國古代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總結(jié)。它的語言多用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得出簡明的結(jié)論,而沒有采取滔滔論辯的方法,但其論辯性仍舊可以覺察得著的。比如“大學之法……然后可以為人師也”一段,開頭用對比說明問題,先正后反,最后一句總結(jié),條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學記》在論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后得出結(jié)論,簡潔鮮明,不枝不蔓。比如“雖有嘉肴……教學相長也”一段,先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明的觀點,強調(diào)學與教的關(guān)系,最后歸納出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的結(jié)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名家評價

        中國教育學會原學術(shù)顧問王策三《教學論稿》:“《學記》已經(jīng)相當廣泛地說到了教學的作用、目的、內(nèi)容、原則和方法以及教師等問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它已經(jīng)達到了理論自覺性的相當?shù)母叨取!?/p>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袁振國《當代教育學》:“《學記》從正反兩方面總結(jié)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以簡賅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guān)系和同學關(guān)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chǎn)!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田慧生、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如密《教學論》:“《學記》是我國系統(tǒng)論述教學思想的第一本專著。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先秦儒家教學思想的總結(jié),而且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系統(tǒng)論述教學問題的一篇專著!

        后世影響

        《學記》是中國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其中很多東西,不僅是教育史上的首創(chuàng),而且經(jīng)過兩千多年教育實踐的檢驗,即使放在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范疇中,也仍然閃爍著生命的火花。它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jié)先秦儒家教學經(jīng)驗基礎(chǔ)上提出的教學原理,教學原則與方法,以及尊師重道的思想,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也是世界珍貴的教育遺產(chǎn)之一。

        《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同時提出了嚴格的為師條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能夠善喻等等。這些深刻而豐富的論述,為后世許多教育家所繼承和發(fā)展,對于中國教育學、心理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有重大的影響。其所述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fā)誘導、長善救失等原則,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學記》雖然篇幅短小,但卻對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經(jīng)驗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jié),它不僅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后人認真地研究、借鑒。

        作者簡介

        樂正克,姓樂正,名克,戰(zhàn)國時魯國人,思孟學派的重要人物。郭沫若認為,他是孟軻的高徒。據(jù)《禮記·王制》載:“樂正崇四術(shù),立四教”。他以職業(yè)為姓,其祖世代為學官。其主要貢獻是撰寫教學理論專著《學記》。

      【學記原文及詳細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學記原文和翻譯01-12

      學記原文及翻譯及解讀02-26

      學記原文及翻譯善學者07-18

      詩經(jīng)氓原文及詳細翻譯03-06

      將進酒原文詳細翻譯08-22

      荀子勸學原文及詳細翻譯07-23

      為學原文及翻譯01-13

      論語學而原文及翻譯05-24

      《勉學》原文翻譯05-30

      學弈原文及翻譯03-26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精品一级AV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精品萝福利莉在线 | 五月天在线无套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