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

      時間:2024-01-18 12:14:26 小寅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等量代換》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精選6篇)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2、能力目標:在數學活動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邏輯推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豐富的數學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等式之間的關系、進行等式之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導觀察,感知等量代換。

        1.運用學具,開展拼圖游戲。

        師:小朋友們,你們玩過拼圖游戲嗎?

        生:玩過。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動手拼一個材料中所給的長方形。請拼好的同學,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的'拼法。

       。1)請你說說你是用幾個什么圖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的?

        生1:我是用兩個梯形和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請學生上來擺)

       。2)有不同的拼法嗎?

        生2:我是用六個三角形拼成的。(請學生上來擺)

       。ê诎迳险故緝煞N拼法)

        2.觀察、思考、交流,體會等量代換思想。

        師:你們剛才有各種各樣的拼法,其實歸納起來就兩種:一種是用兩個梯形和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還有一種是用六個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一個長方形=六個三角形)

        師:如果老師想把那兩個梯形替換成三角形需要幾個,請同學們動手擺一下。

        擺好的同學請把手舉起來。

        生:我用四個三角形替換了兩個梯形。

        師:有不同答案嗎?

        師:同學們真棒!看來大部分同學都對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梯形=四個三角形。

        師:我們通過替換也得出一長方形=六個三角形

        3.揭示課題。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在換的過程當中,就已經運用了一種數學思想等量代換(板書課題)

        等量代換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說:一張十元的錢可以等值代換10張一元的錢。在同學們熟悉的故事《曹沖稱象》當中,聰明的曹沖就是用石頭的重量代換大象的重量,

        二:嘗試解決,拓寬思維,應用提高。

        師:老師剛剛得到一個消息,今天,數學王國正在進行一場數學大擂臺,熱鬧非凡,同學們想參加嗎?

        生:想(大聲地回答)

        師:那么你們做好準備了沒,我們馬上要出發了。

        生:好了。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第一輪的賽題,紅紅的蘋果真好吃!從這幅圖中你們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1:1個紅蘋果=2個青蘋果

        生2:2個青蘋果=6個小蘋果

        師;那讓我們求的是什么呢?

        生:2個紅蘋果=()個小蘋果

        師:請做好的同學把手舉起來,有這么多同學做好了,來你說,是多少。

        生1:12個。

        生2:12個。

        師:那么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是多少?老師請同學起來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生:有1個紅蘋果=2個青蘋果,2個青蘋果=6個小蘋果可以得出1個紅蘋果=6個小蘋果。從而得出2個紅蘋果=(12)小蘋果。

        師:看來同學們這一輪比賽結果都不錯,請看第二輪的賽題。請一個同學起來讀一下。

        生:2個紅蘋果=1個菠蘿,1個西瓜=2個菠蘿,1個西瓜=()個紅蘋果

        師:這位同學讀的很好。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是怎么來理解這一題的。

        生1:通過反復讀題目,我發現菠蘿既和蘋果有關系,也和西瓜有關系。

        生2:我只要求出2個菠蘿=?個紅蘋果,就能求出1個西瓜=()個紅蘋果。

        師:請同學們快點算一算。

        師:這么快就算好了,老師請同學起來說,是多少。

        生1:4個

        生2:4個

        師:那怎么來的呢?

        生:我根據2個紅蘋果=1個菠蘿,1個西瓜=2個菠蘿求出了2個菠蘿=4個紅蘋果.

        師:非常棒!做對的同學請舉手,這一輪對的同學就相對少了,同學們還有信心繼續往下賽嗎?

        全班同學大聲回答:有

        師:好,看第3輪的賽題,用那個同學愿意來讀一下嗎、

        生1:=+=240,=++,那么=(),=()

        師:請同學們動動腦筋,應該怎么做?

        生:用三個小正方形相加去代換三角形,從而得出四個小正方形相加等于240,得出一個小正方形等于60,三角形等于180。

        師:這位同學講解的很好,你們的思考方法也和他的一樣嗎?無論你們怎么做,同桌之間互相講一下。

        三、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

        結課:這節課快接近尾聲了,在最后老師想講一個關于等量代換的故事。(故事內容略)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體會等量代換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能夠將等量代換思想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蘋果貼圖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師講故事《曹沖稱象》的故事。

        多聰明的曹沖。‘敃r他只有7歲,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稱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員們的稱贊,就是因為他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考方法——等量代換。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等量代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

        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1、初步體會先是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2、初步運用代換的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師:要想很好地落實目標,運用“等量代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一定要認識一個新朋友,出示:天平。

        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據已有知識自由回答。

        師: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說明兩邊的重量相等。

        師:今天,“天平”將和我們一起學習“等量代換”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看書109頁,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

        學生匯報條件和問題。

        師:在本例題中,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那么1個西瓜與幾個蘋果同樣重呢?這節課,我們將和曹沖一樣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考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請看自學提示:

       。1)、認真觀察,尋找其中等量的關系,思考:一個西瓜4千克,4個蘋果1千克,一個西瓜的重量等于幾個蘋果的重量?

        (2)、帶著自己的思考方法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說清楚思路,然后選代表匯報。

        師強調:觀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與小組討論。

        生學習,師巡視。

        3、學生匯報:

        師引導學生說算理: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4千克砝碼和多少個蘋果同樣重呢?

        學生匯報: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即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同樣重。

        師:用算式怎樣計算呢?

        生匯報,師板書:4×4=16(個)

        師:你認為這道題的關鍵是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因為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都重4千克,初步滲透要抓住一個中間量。(根據學生的回答,多媒體課件展示尋找中間量的過程。)

        板書:1個西瓜=4千克=16個蘋果

        4、舉一反三:

        完成課本第10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再獨立完成

        反饋展示算理:要求2頭牛和多少只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質量關系進行等量代換。或者先將1頭牛代換成羊,就可求出2頭?蓳Q幾只羊了。

        總結:上面兩道題有什么共同特點?解決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師生總結方法:

        1、仔細觀察,尋找中間量。

        2、知道要求的量=幾個中間量;一個中間量=幾個其它量

        師:好,我們就用得出這種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拓展應用:

        1、師:八戒想用一本書換12支自動筆,他認為這樣很劃算,1個可以換12個?吹竭@些信息,你認為八戒說得對嗎?(課件出示)

        引導說出理由。

        師小結:是的,我們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

        2、111頁4題: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

        3、111頁3題。

        四、總結拓展:

        1、談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課外拓展:

        (課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換。

        師:在沒有貨幣的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運用等量代換的知識來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課下同學們可以進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們中國商品社會的發展歷程。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磁性貼片若干個、學具袋、習題卡。

        教學過程

        課前:

        同學們,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學習,感到非常高興。聽說咱們班的同學都很聰明,個個愛動腦筋思考問題,那老師想考考大家,請大家猜個謎語:一匹馬兒兩人騎,這邊高來那邊低,雖然馬兒不會跑,兩人騎著笑嘻嘻。(引出蹺蹺板)大家都喜歡玩蹺蹺板嗎?這節課的學習就和蹺蹺板有關,準備好了嗎?(上課)

        一、創設情境感知等量代換

        1、觀察畫面,揭示等量關系

        (1)觀察畫面,你發現了什么?(一只豬和兩只狗的.重量相等,一只狗和三只小兔的重量相等)

       。2)利用學具,動手換一換(同桌利用學具進行操作,感受代換的過程)

        (3)交流發現,指出中間量。

        2、加強鞏固,自主探究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問題。

        (2)交流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3)小結:總結等量代換的思考過程。

        【設計意圖:本環節學生在自己親身動手實踐中感知,從而初步感知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自主建構知識模型。】

        二、應用創新,激發學生思維。

        第一關:水果樂園

        1、觀看畫面,提出問題。

        師:請看圖(課件出示),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解決問題

        師: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和同桌討論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課件演示

        3、小結

        第二關:動物樂園

        1、做一做:兩頭牛的重量相當于幾只綿羊?

        出示課件,說畫面內容。交流解題方法

        2、1只雞和1只鴨,誰重些?

        師:誰能把畫面內容給大家說一說呢?(一只鵝和兩只鴨一樣重,兩只鵝比四只雞重,一只鴨和一只雞哪個重呢?)

        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發言。

        第三關:數學天地

        1、求出▲、■所代表的數。

        ▲+■=24▲=■+■+■▲=()■=()

        學生獨立思考,動筆嘗試解答,教師巡視并適時點撥、幫助。

        學生匯報交流解答方法,教師適時輔以課件演示。

        2、求出▲、■所代表的數。

        ▲+▲+▲+■+■=26▲+▲+▲+■+■+▲+▲=30▲=()■=()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探討,教師巡視中適當點撥、指導,幫助學生思考和解答。

        學生代表匯報解說解題過程,教師適當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闖關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讓數學回歸于我們的生活,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通過觀察、討論,發展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將枯燥的練習融入到生活實際中,學生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了等量代換的思想!

        三、總結提升,分享學習收獲。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等量代換在生活中常常用到,希望你們能用學到的知識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揮自己,把在自己本節課所學收獲到的和大家分享,同時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運用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問題!

        四、布置作業

        6根胡蘿卜換2個大蘿卜,9個大蘿卜換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換幾根胡蘿卜?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向學生初步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2、提高學生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及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感受數學就在身邊,享受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觀察和分析中,正確找到事物相互之間的等量關系,發現規律獲得結論。

        教學難點:利用等量關系靈活解決問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資源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圖片

        學生:作業紙、1個學具袋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首先先看一段歷史故事:曹沖稱象(課件出示視頻)

        看完后老師問:問什么曹沖稱出了石頭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石頭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通過這個故事揭示課題:等量代換。

        二、探究思考,合理推理。

        我們現在就一起到動物園里去看看。(課件出示兩只熊貓)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兩只熊貓在玩蹺蹺板

        老師不僅看到了兩只熊貓在玩蹺蹺板,還能猜出它們誰重呢?你們行嗎?

       。ǘ嗝襟w分別演示三種情況:①左邊熊貓重。②右邊熊貓重。③一樣重。)

        學生自由發言,并讓學生分別說出三種情況下誰輕誰重,為什么?

        老師總結:當蹺蹺板平衡時就說明兩邊一樣重。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證明了學生的三種猜測,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內容的生活化,體現了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

        活動一:就在兩只熊貓玩的正高興的'時候,小猴子來了。

       。ê诎宄鍪荆阂粋平衡的蹺蹺板,左邊是1只熊貓,右邊是3只猴子。)

        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會說:我知道1只熊貓的重量等于3只猴子的重量,我看到蹺蹺板是平衡的而知道的。

       。ㄔ趫D的后面板書:1只熊貓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

        誰能說一說2只熊貓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可能會說:6只猴子。[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輕松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使學生初步感受簡單的等量代換的思想。]

        活動二:這個時候,小兔子也來了,快來看。

       。ê诎宄鍪荆阂粋平衡的蹺蹺板,左邊是1只猴子,右邊是2只兔子。)

        生可能說:因為蹺蹺板是平衡的,所以我知道1只猴子的重量等于2只兔子的重量。

       。ㄔ趫D后面板書: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那2只猴子的重量是多少呢?

        學生說自己的想法。3只呢?

        活動三:觀察上面這兩幅圖,想一想,1只熊貓的重量可以等于幾只兔子的重量?

       。ê诎宄鍪荆阂粋平衡的蹺蹺板,左邊是1只熊貓,右邊出示“?”兔子)

        學生活動:利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

        1、拿出學具袋先動手擺一擺。

        2、然后把你的想法說給小組里的同學聽,看哪個組想的方法多。

        3、學生匯報。

        (請兩名方法不同的學生到實物投影下來動手擺,邊擺邊說,讓同學們清晰地看到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之間的等量關系進行簡單的推理,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通過動手操作,充分與小伙伴交流,闡述自己的想法,多種答案出現,培養了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鍛煉學生的推理能力。]

        老師總結:利用等量代換首先要找到和它們都有關系的小猴子,這就是中間量(板書:中間量)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剛才同學們學得那么認真,那會不會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呢?快來試一試。

        4、(多媒體出示練習題)

        第一幅圖:天平左邊1個西瓜,右邊6個梨。

        第二幅圖:天平左邊1個梨,右邊2個桔子。

        第三幅圖:1個西瓜的重量=?個桔子的重量。

        同桌討論

        學生匯報后老師課件演示

        2、做一做(多媒體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習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3、繼續看屏幕,又有什么新的問題?

       。ǘ嗝襟w出示第3道練習題)

        四、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堂反饋

        等量代換的思想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現,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而它又是一個非常抽象、非常難以理解的內容,它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維能力。所以本節課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通過擺一擺圖片,小組交流,同時,整堂課讓學生通過圖片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根據已知條件尋找事物之間的等量關系。這些活動都是圍繞“如何換”這個教學目標設計的,使學生在容易理解的題材中體會等量代換思想,而且這些活動設計的難易程度是呈階梯狀層層遞進,整節課下來學生基本都能達到教學目標,都會進行簡單的等量代換了。只是教師的語言過于平淡,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課堂過于沉悶。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理解等量代換數學題的特點以及解題方法。

        2、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經驗,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形成我要學好數學的精神風貌;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友好合作,營造和諧共進的氛圍。

        教學重點:在解決等量代換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數學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口述等量代換時的想法。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天平、法碼及相應的圖片。

        學具準備:水果、食物、天平、法碼及其它圖片。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設疑。

        1、故事導語

        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喜歡聽故事,今天也準備了一個,開心嗎?

        2、講故事

        在一個動物王國里,動物大王和他們的動物們都過著開開心心的生活。有一天,動物大王從市場里買了很多東西回來,然后每只動物發了一些東西,但是沒想到有一些動物當收到東西時卻很不高興,后來,經過棒小猴出謀獻策后又高興起來,知道棒小猴的`妙方在哪里嗎?

        3、看錄像

        錄像內容1:小貓把5個白菜與小猴5個蘿卜進行對換。

        錄像內容2:小白兔把2000克的東西與小羊2千克的東西進行對換。

        4、揭示課題

        根據數量相等或重量相等來進行東西對換這叫做等量代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板書課題。

        二、互動探究,獲取新知

        教學例2

        交換一直在熱鬧地進行著,下面我們再看看唐老鴨和米老鼠的交換情景。

        唐老鴨和米老鼠做事認真,在交換水果時還用了一些稱重的工具。(出示天平和法碼)問:你知道這叫什么嗎?(用實物介紹天平和法碼)

        當天平兩邊平衡時,說明了天平兩邊的重量怎樣?

       。ㄕn件出現課本例題上的第一、二幅天平圖)假設天平上的每個蘋果都一樣,你能從天平上知道一些什么信息?

       。ㄕn件出現第三幅天平圖)下面我們再多看一個天平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幾個蘋果與一個西瓜同樣重?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同學能解決的,不過老師有個要求:要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的同學利用圖片把你解決問題的想法邊擺邊說出來。要發揚團結合作,人人動腦、動手、動口的精神!表現佳的小組將會得到老師的積分,憑積分可換取老師送出的`精美禮物。積分越多,禮物越多,對自己組有信心嗎?開始!

        匯報小組合作結果。

        老師在電腦上做課件演示實驗。

        在友好的合作下,動物們終于換到了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或食物,非常高興。接著又來到了蹺蹺板樂園。請看:

        (課件出現蹺蹺板圖)

        問:兩只牛和幾只羊同樣重?你是怎樣想的?

        玩到這里,有些動物激動地說:原來我們在分東西吃和在玩時存在著這么多的數學等量代換題,學好數學可真有用!想學好數學嗎?

        三、練習題

        1、兩個桔子的重量等于一個蘋果的重量,8個蘋果的重量等于一個菠蘿的重量,什么最重,什么最輕?

        2、教科書第111頁第4題

        3、2個大蘿卜可以換4根大白菜,1個南瓜可以換2根大白菜,4個大蘿卜可以換多少個南瓜?

        4、6個冰紅茶蓋可以換2張閃卡,10張閃卡可以換1個布娃娃。我集齊了28個冰紅茶蓋,能換到一個布娃娃嗎?

        5、積分有禮:

        每積滿20分可換取一份小禮物,8份小禮物可換取4份大禮物。算一算你們小組所拿到的總積分能換到什么禮物?

        四、課堂小結

        哪個同學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上這節課的收獲?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體會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靈活掌握一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會靈活運用這些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ǘ┻^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并理解推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的魅力,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經歷并理解推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預設:找規律和列表推理,課件出示相關內容)今天這節課,一起來學習例3和例4,繼續享受由數學思考帶來的“思維盛宴”。

       。ǘ┳灾魈剿

        1.教學例3。

        課件出示題目:△、□、○、☆、◎各代表一個數。

       。1)已知△+□=24,△=□+□+□。求△和□的值。

        教師:你能解決這道題嗎?請在草稿本上試一試。

        學生練習,指名回答。

        預設:△=18,□=6。

        教師追問: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因為一個△等于3個□,可以把第一個算式中的△換成三個□。這樣,第一個算式就轉化成了4個□相加等于24,□就等于6。接下來求△,用6×3=18就行了。

        教師:大家聽懂這種方法了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預設:把第一個算式中的△換成3個□)這樣的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換。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該怎樣用數學的方法表示這一過程呢?我們一起來看(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學生有能力獨立解決這一問題,應讓學生把代換的過程(思路)講清楚,通過教師的提問理解關鍵步驟是該環節的教學重點。在解題過程的表述上,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通過多媒體課件逐步呈現過程,使學生體會數學證明的方法,感受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我們再來看第(2)小題:已知○+☆=160,◎+☆=160!鹗欠竦扔凇颍

        想一想,你的結論是什么?(相等)能用什么方法證明你的結論呢?

        預設:兩個等式中都有☆,只要把☆分別減去就可以知道○和◎是相等的。

        教師追問:把☆分別減去的依據是什么?

        預設:等式的性質:在等式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一個數,兩邊依然相等。

        教師:你能用第(1)題的方法表述這個過程嗎?

        學生練習,教師強調每一步都要寫清楚依據。

        交流匯報,逐步引導得出:

        教師小結:在解決第(1)小題的過程中,我們用到了什么數學思想?(等量代換)第(2)小題則是根據什么?(等式的性質)將解題過程用這樣的形式表示出來,采用的是數學證明的方法。

        【設計意圖】表述的邏輯性和嚴謹性是該環節的.教學重點,在學生已經得出結論的基礎上,逐步引導他們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加以表述,充分體會數學證明的方法和邏輯推理的思想。

        2.教學例4。

        教師:運用數學證明的方法,還可以解決幾何知識中的推理問題。(課件出示題目)

        什么是平角?平角與直線有什么區別?誰來說一說?

        預設:①平角是個角,而直線是條“線”;②平角可度量,1平角=180度;直線不可度量;③最明顯的區別是:平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而直線沒有。

        如圖,兩條直線相交于點O。

        (1)每相鄰兩個角可以組成一個平角,一共能組成幾個平角?

        教師:誰來說說對題意的理解?

        預設:每相鄰兩個角可以組成一個平角,在圖中有四組角是相鄰的。

        預設:平角的兩邊在一條直線上,在同一條直線的兩旁可以找到兩個以O為頂點的平角。

        教師:那么,我們可以找到幾個平角呢?(4個)它們分別是由哪兩個相鄰的角組成的?(∠1和∠2,∠2和∠3,∠3和∠4,∠4和∠1)

        課件出示第(2)題:你能推出∠1=∠3嗎?

        學生獨立思考,互相交流后匯報思路。

        預設:∠1和∠2可以組成平角,∠2和∠3可以組成平角,在兩個平角中同時減去∠2,就可以得出∠1=∠3。

        預設:還可以這樣想,∠1和∠4可以組成平角,∠3和∠4可以組成平角,在兩個平角中同時減去∠4,可以得出∠1=∠3。

        教師:這兩種方法中都用到了同時減去同一個角,依據是什么?(等式的性質)你能用例3中學到的方法表示這個過程嗎?

        學生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展示作業,逐步歸納得出:

        你能用同樣的方法推出∠2=∠4嗎?

        學生練習,反饋講評,突出強調表述的邏輯性和嚴密性。

        【設計意圖】題目中平角的概念和平角與直線的區別這兩個問題是新知的生長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使學生理解到位。第(1)小題既可以由題意“每相鄰兩個角可以組成一個平角”出發,也可以從平角的特征考慮加以解決。第(2)小題的解決根據第(1)小題的結論,同時例3中的第(2)小題為本題的推理提供了知識基礎,這個教學環節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引導學生充分經歷并理解推理的過程。

        (三)課堂練習

        1.課件出示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9題。

        第(1)小題可采用等式的性質,將三個等式的兩邊分別相加,求出○+□+△=100,然后依次求出結果;第(2)小題先根據上面兩式求出○和□,然后代入第三式求值。

        2.課件出示教材第104頁練習二十二第10題。

        該題實際上是“三角形的外角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的知識,是例4的配套練習,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和平角的概念進行推理。

        【設計意圖】針對性的練習設計,強化了等量代換、等式的性質、數學證明的方法和幾何證明等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直觀感受數學推理的應用價值。

       。ㄋ模┱n堂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在數學證明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什么?

      【《等量代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等量代換數學導學案設計06-17

      《等量代換》的教師教學反思06-09

      等量代換評課稿09-28

      成功與失敗的等量代換初中作文01-29

      三年級數學《等量代換》說課稿(通用6篇)07-05

      等量關系教學反思(精選12篇)03-16

      四年級下冊數學《等量關系》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09

      等量齊觀是什么意思10-26

      教學設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07-16

      教學設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07-16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久久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精品 | 欧美一级日韩国产 | 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精品第一页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