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 2003-04-29 陳莉萍 汪 強
前些日子,有幸在《中國教師報》上看到賀學根老師的《見到學生不妨先問好》一文,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欲讓學生講文明、懂禮貌,何不先放下我們自己的架子,先主動向學生問好呢?賀老師對教師主動向學生先問好的意義已闡述得非常明確,在此不再贅言。我想要提出的是:對于某些學生更要主動地送出我們親切的問候,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真的很尊重他們,從而漸漸扭轉他們原本不正確的想法或不健康的心理,重新激起他們生活學習的積極性與正確的處事態度。
一、向害羞的學生先問好
賀老師將“害羞”列為學生不主動打招呼的第一個因素,我也如此認為。曾看到一則消息:某校舉辦心理小測驗,題目是“我想為爸爸做好事”。共有4個選擇--擦皮鞋、擦自行車、剪指甲、買醬油。說來奇怪,選擇“買醬油”的只有一名男同學。大家為什么都不選擇“買醬油”呢?經過詢問,老師發現主要原因是:“買醬油”麻煩,要跟賣東西的人說話。買醬油,可以說是最簡單、最常見的人際交往活動,可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做。這說明有一部分孩子不善于與人溝通,害怕人際交往。
因此,對于這類害怕與人交往、“面子薄”的學生,作為與他們較親近的老師,更要主動向他們打開一扇門,用熱情的問候讓他們感受到與人交往的和諧,從而激發他們主動與人交往的勇氣。
二、向犯錯的學生先問好
學生因其思想的不成熟,考慮問題還不全面,容易沖動,因而經常會犯一些我們看來極為幼稚、不值一提的錯誤。對許多犯了錯誤的學生,教師常常是以批評為主,這就讓一些學生在受到批評以后,對教師逐漸產生了一種畏懼感,與我們有了心理上的距離。事后教師也未能及時對他們進行應有的心靈撫慰和幫助,以至于這部分孩子以為教師開始討厭、歧視他們。因此,微笑著先向他們問聲好的行為似乎并不起眼,可這些對孩子們而言會有多大的意義啊!他們會感到老師并沒有將他犯錯的事牢記在心中,準備隨時懲罰他;也并沒有因為他犯了錯而討厭、歧視他,甚至還挺喜歡他。于是這就緩解了孩子心中對教師的懼怕感,架起了師生感情溝通的橋梁。
三、向被冷落的學生先問好
大班化的教學,我們不可否認,每個班級中總會有幾個學生經常被老師遺忘在角落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比批評更為嚴重的歧視。當然,這種“歧視”,不一定是教師的自覺行為,但后果卻是使這些學生感受不到來自教師的關注,逐漸喪失了自信和自尊,而更為嚴重的是可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誘發了待人接物漠然處之的思想。
如果我們能夠在課后適時地將自己對他們的歉意與關心,通過一句小小的問候傳遞過去,那種被人承認、被人關注的感覺,如和煦的春風拂面,如沐浴溫暖的陽光。他們會豁然發現:天原來這么高,風是這樣的輕柔,太陽也是那么暖人,同學們的笑臉比花兒還要燦爛,老師更是比生身父母還要平易近人……從而讓他們擁有滿腔的熱情,不斷激起他們向上的決心。
四、向“目中無人”的學生先問好
在我們的班級中還有一類學生,他們學習成績優秀,才能出眾,為班級和學校贏得了較多的榮譽。因此,成了老師眼中的“寵兒”,學生心中的榜樣。然而,隨著榮譽的增多,自私、驕傲自大、心胸狹隘等心靈的“毒瘤”也開始滋長,有的調節不好,勢必向錯誤的一端發展--變得自高自大,目中無人。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想辦法淡化這類學生的“優生意識”,一劑良方不妨一試:放下我們的面子,自然地向他們先問聲好,摘掉他們自我陶醉的光環,恢復他們只是一名普通學生的感覺。
當然,老師在主動向學生問好的時候,語氣要自然、貼切、不做作,切不可讓他們產生“老師是故意這樣做的”、“老師在低聲下氣地討好我”、“老師對我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等感覺,否則會與我們的初衷相違背,教育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教師們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學生也定能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健康成長!
[教師應向什么樣的學生問好]相關文章:
1.早會問好口號
2.朋友問好的句子
3.禮儀問好小班教案
10.寫找春天的學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