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傳道、授業、解惑”,古人就為我們做教師的定下了職責范圍。為人師表已近十載的我卻不敢茍同,因為我認為做教師的還應具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身體力行,因為身教重于言教。
深刻的記憶中有一位值得敬重的古代母親,兒子見鄰居有肉吃也吵著要吃肉,做父親的哄勸兒子:“明天爹就把咱家的豬宰了,你可以好好的吃!眱鹤硬霍[了。第二天,或許兒子也忘了,但母親卻執意要殺豬,父親頗有理由:昨天只不過哄哄小孩子,哪能句句當真呢?!母親更顯理直氣壯:如果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說過的話可以不算數,那在孩子面前就失去了信用,以后孩子長大也象我們這樣什么事都隨便說說而已,那不就成了一個毫無責任心的人了嗎?說過的話就要兌現,說到做到才是對孩子身體力行的教育。
記憶中的這則故事有無出入姑且不論,但這位母親“言必行”的形象多少年來一直屹立在我的心中。大學畢業如愿以償地做了教師,太陽低下最光輝的事業,工作生活中我不敢懈怠,時時事事以這位母親為范,在教育第一線揮灑著青春與汗水,所以我以為當今形勢下真正把這句老生常談的話轉化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真真切切的行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厚實的文化功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世紀,時代呼喚著教師應該有專而精的業務水平,干任何一行,若沒有真才實學都很難在本行業立足。為人師表的教師,若沒有厚實的文化功底,過硬的業務水平,恐怕連“傳道、授業、解惑”都難勝任,更無力育人了。教書育人,首先是教好書,在文化知識上讓學生佩服你的博學與精專,才能吸引他們與你接近,進而用你的人格力量去影響他們,感召他們,指導他們。在他們吸取知識營養的同時健全思想品質,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方面我深有感觸的一件事至今難忘,因為它影響了我很多,中學時一位歷史老師或許是年輕氣盛的剛愎自用,或許是自我滿足的不思進取,一次在課堂上他不僅講錯了一個我在課外看到過的知識點,而且還把一個字的讀音念錯了。要說犯錯誤是常人難免,但在學生心目中,他的老師幾乎就是正確的化身,是不應該犯本專業內的錯誤的,因此之后的歷史課我再沒有那種老師權威的神圣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也有減無增,致使高考時歷史只考了六十七分,影響可謂深遠,至今想起還不免感嘆。今天回想起來,當年這位老師也并非學歷不高,也并非教法不當,或許只是偶然的一次失誤,但在學生這里失去的卻是敬重、肯定,甚至是學生一生的前途。因為我們所從事的是教書育人的特殊事業,擔負著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必須有嚴謹的治學精神,踏踏實實的工作作風,精益求精的自律意識,才能真正擔負起教書育人的歷史重任。
二、孜孜不倦的進取意識
如今,一紙文憑受用終身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代之以日新月異的更新換代,如果躺在過去已掌握的知識和已取得的成果上固步自封,甚至沾沾自喜,無疑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處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只有不斷地充電才能站穩腳跟,我們常教育學生,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何不以此自勉?逆水行舟,的確,如今走上街頭,撲面而來的是某某新技術,電腦英語等培訓班及一些不知為何物的新名詞,而且這種新名詞似乎有增無減,讓我們感覺似乎對自己的周圍已越來越缺乏了解,如果不抓緊時間充電,不僅僅有落伍之感,甚至有了生存競爭的壓力危機。試想,身為人師,你的學生與你交談的同時會不時溜出來一些有關網絡及其它的一些你聞所未聞的新名詞,而你對此卻一無所知,那會是怎樣的尷尬感覺?不僅僅是茫然吧?長江后浪推前浪,不錯,但作為領路人的我們不該有愧于教師二字。你也可以用“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來自我解嘲,取得心理的平衡,但你卻無力抗拒時代前進的潮流。面對知識浪潮的沖擊,我們只有不斷更新所已掌握的知識,及時補充新鮮血液,知識之樹才能常青,因此我除了工作中運用在校所學的《教育學隊》、《心理學》有關知識處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外,我自學完了全國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全部課程,取得本科文憑的同時又充實了自己的“內存”,也給自己的教育教學之路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此外我又參加了天津神州書畫進修學院的書法班進修學習,為增強工作實力作出充分的準備,學以致用。這些知識的掌握,使我在工作中諸多時候應用游刃有余。除這些正規學習外,平時非正規學習中我也很注意積累身邊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比如電腦知識,英文聽力,及其它可以信手拈來的周邊信息。由于我特別注意積累知識,提高自己,使自己業務水平也不斷提高,所以我所帶班級學生多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去年在上海市科技節活動中,我班獲校集體三等獎,這也不難看出身為人師者對學生們不斷進取的意識影響。
三、規范地遵守校紀班規
身為人師,特別是班主任,你的一言一行不經意就會影響到身邊的學生,或許會影響深遠至他(她)的一生。我至今還非常清楚地記得我小學五年級的數學老師王清林,有時上課時會冷不丁地提問一個學生重復他剛才說的話。當時不懂,現在已為人師近十年,想想是因為被提的同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了, 自然回答不出,于是老師下面所講授的知識他就不敢走神了,這樣就保證了上課的紀律與質量。如果說這是他課堂上令我難忘的一個小習慣,那么最讓我難忘的該是他每次上課前提前幾分鐘進教室檢查督促我們做課前準備與課前預習了,或許就是當年他的這一小小的要求,才養成了我今日良好的學習習慣。二十一世紀的我,要比我的老師做的更好才能趕得上時代的節奏。但一個出色的優秀的教師是不會僅僅滿足于盡職盡責的,而是視學生如朋友,模范地言傳身教,事事做在學生之前,以實際行動贏來學生的敬重。我們學校每天早上7:40要求學生到校,在此之前的7;30我是必須到教室的,同樣7:45早操時,我是全校唯一在隊列后與學生一同做操的,當學生發現他們的班主任和他們一起在做時,那些本想乘機耍些小動作的學生也都認真了,隊列更整齊了,動作更到位了,班級集體感增強了,班風也因此好轉。學校規定中午在教室吃完盒飯及時清理干凈,我除了弄干凈講臺外,偶爾見有的同學飯盒忘倒掉的我主動順手拿走,而非斥責讓他拿走,這樣既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又用實際行動有力地教育了有不好習慣的學生,老師的身教比單純的言教要有力得多。另外,在教學實踐中,因為我們每單元都有每周一詩要求學生會背會默寫,我在要求學生之前自己先會背會默,這樣在糾正學生錯誤時也不會底氣不足,同時學生看到老師都會了,也就不甘示弱地趕上來。由于我在實際工作中較多地注意自己行動的模范作用,因此在師德評比中就《我們今天怎樣做老師》一題我所寫的論文在楊浦區獲三等獎。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身體、思想各方面急速發展的時候,人生觀、世界觀還未形成,各種外界因素極易導致其性格、行為習慣的傾斜,因此在這個關鍵時期,教師作為帶路人、領頭雁,應及時以人格力量去影響他們,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受用終身。
四、給每個學生足夠的愛 每一個班級,都有差生。所謂差生,即學習成績落后或表現差(如果老師對他們歧視甚至放棄)老師對這類學生一般都沒什么積極的態度,要么怒目相向,要么放任自流,針對這類學生的教育,我認為首先是了解他們之所差的原因,癥結 找到了再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我班上有一名全校聞名的:“壞”學生李天明,上課不注意聽,作業不做,不高興就逃課,幾乎任課老師都來告他的狀,我批評幾次也不見效,我便三天兩頭與家長聯系,進行家訪,結果發現他一貫如此,老師、家長都很頭痛,可以說他整天面對的就是的批評與家長的喝斥,久而久之,自尊心嚴重受損,自暴自棄,怎么才能讓他去掉頑癥呢?他喜歡體育而體育成績很好,我就由此入手,贊揚他投籃好,機靈,看到他臉上有了笑容,我就找他談心,因為我知道長期的失敗情緒讓他已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如果把他置身于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生活中,他也會前進的,當教師的要設法為困難學生創造鼓勵他們前進的環境,精心為他搭建成功的舞臺,我自信,教師的愛能使犯了錯誤的學生重新振作起來。我就從最最細小的小節上努力去發現他的優點并及時鼓勵,他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潛在的智能得到了發揮, 自身的價值得到了實現,他感到自己并非一無是處,而是有許多優點,這種自信又作用于他的學習上,使他在期未考試中語文考了79分。他也許成不了專家、學者,但也許會成為一個表現積極的好工人,這不也是祖國建設不可缺少的人才嗎?好工人,這不也是祖國建設不可缺少的人才嗎?
對學生的愛不是只說在嘴上寫在紙上,而是要身體力行,用行動檢驗,面對時代賦予的使命,我覺得對學生對事業的熱愛不應僅僅停留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上,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應該擁有一個遼闊而富有個性的精神空間,一種海納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種高層建筑的人文視野,一種不畏權勢的民主意識,一種獨立思考的批評精神……只有提高了教師的自身修養,才能更有力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去感染,教育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蘊含的優點充分發揮;讓每一個學生埋藏在心底的求上進的火花熊熊燃燒。 由于我對學生給予了細心、耐心、愛心,同時也換回了孩子們的尊敬與愛戴,在教育行風評比年的今年,我在市教委組織的《我們今天怎么做老師》論文活動中,就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感的這篇文章榮獲區三等論文獎,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出了自己在教育戰線上為人師表,言傳身教這一普通而偉大的平凡。
作者郵箱: zh70051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