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唐宋名詞賞析(一)

      發布時間:2016-1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摘自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精選》)

      李白:菩薩蠻

      張志和:漁歌子

      白居易:憶江南

      敦煌曲子詞:菩薩蠻

      李煜:虞美人

      李煜:浪淘沙

      李煜:相見歡

      李煜:烏夜啼

      范仲淹:蘇幕遮

      范仲淹:漁家傲

      柳永:蝶戀花

      柳永:雨霖鈴

                                   菩薩蠻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今屬四川江油)人。唐玄宗時供奉翰

        林。后賜金放還,漫游各地。安史亂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敗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

        詩與杜甫并為唐一代之冠,享譽甚隆。宋本《李太白集》不載其詞。《尊前集》

        收錄“李白詞”十二首,然頗多偽托。

       【注釋】

        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唐玄宗時傳入中國,

        列于教坊曲。變調,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

       【品評】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學《湘山野錄》、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

        都載有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菩薩蠻》。黃^誑《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且將此詞

        推為“百代詞典之祖”。然自明胡應麟以來,不斷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它是晚

        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這場爭議至今仍繼續。

          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

        景。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說

        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

        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

        沉沉山更綠。”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

        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暝色”兩句為近景,

        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

        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

        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

        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

        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

        印象。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

        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

        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

        《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可見南宋初這

        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

                                   漁歌子①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

        后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著書亦名

        《玄真子》。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

        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

        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  花魚”、“桂魚”。 ④箬

        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品評】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后,不僅一

        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

        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

        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

        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

        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

        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

        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镢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

        西塞山在長江邊。

                                   憶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 ,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

        (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詞人中的

        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注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

        《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

        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

        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

        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

        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

        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

        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

        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

        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

        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

        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

        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菩薩蠻①

                                    敦煌曲子詞

                            枕前發盡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爛。②

                            水面上秤錘浮,

                            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③

                            北斗回南面,④

                            休即未能休,⑤

                            且待三更見日頭。

       【作者】

        本世紀初,大量五代寫本被發現于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隨之而重

        新問世的唐五代民間詞曲,或稱為敦煌曲子詞,或稱為敦煌歌辭。它們是千年

        詞史的椎輪大輅,內容廣泛,形式活潑,風格繁富,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濃郁

        的生活氣息,反映了詞興起于民間時的原始形態。敦煌詞的輯本,有王重民的

        《敦煌曲子詞集》,饒宗頤的《敦煌曲》,任二北的《敦煌歌辭總集》等。

       【注釋】

        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唐玄宗時傳入中國,

        列于教坊曲。變調,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 ②休:罷休,雙方斷絕關

        系。 ③參(音申)辰:星宿名。參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東方,晚間

        此出彼滅,不能并見;白天一同隱沒,更難覓得。 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

        在北、形狀如斗而得名。 ⑤即:同“則”。

       【品評】

          此詞寫愛情的盟誓,充滿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熱情。它以不可實現

        之事,示不可變異之心,新穎潑辣,奇特生動,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堅

        貞不渝。漢樂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其命意與構

        思或為此詞所本。但《上邪》是一位女子對“君”剖白心跡,此詞中的誓言發

        自男方抑或女方,卻任人想象,因而更見靈動活潑。不言而喻,此詞的抒情主

        人公是在兩情最為濃烈與熾熱的歡娛之際向對方陳詞的。發愿于“枕前”,表

        明他們是已結連理的伉俚。而所發誓愿多達“千般”,則見出主人公發愿時為

        激情所驅滔滔不能自已,作者再現于筆端的只不過是其中的片言 語罷了:他

        時而指譬日月星辰(“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三更見日頭”),

        時而引喻河流山川(青山爛、黃河枯),時而又從生活中信手拈來實例(“水

        面上秤錘浮”),而它們無一例外,都是絕無可能出現的自然現象,借以比況

        拳拳愛心的堅貞不渝,是極為確切而又富于聯想的。作者省略了比喻之詞,而

        直接托出喻體,一氣排開,直貫到底,不稍停頓,使人于目不暇接之際留下鮮

        明而又深刻的印象。這正是此詞在藝術上顯著特點。同時,此詞無意象文人詞

        那樣追求含蓄蘊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熱烈、大膽、潑辣見長,遣詞造

        句亦不假雕飾,形同白話,充分表現出民間歌辭的拙樸、自然的本色。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③

                          只是朱顏改。④

                          問君能有幾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

        后主。即位后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

        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

        卒。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于書畫,諳于音

        律,工于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后期

        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

        力。后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品評】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

        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

        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

        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

        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

        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

        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

        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

        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

        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

        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②

                            春意闌珊。③

                            羅衾不耐五更寒。④

                            夢里不知身是客,⑤

                            一晌貪歡。⑥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注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

        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

        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②潺潺:形容雨聲。

        ③闌珊:衰殘。一作“將闌”。 ④羅衾(音親):綢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賞):一

        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品評】

          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后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

        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

        凄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后,實際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

        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

        則婉轉曲折。詞中的自然環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 有入聲與去聲(暮)兩種讀法。 作“莫憑

        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

        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說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

        “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間”句,

        頗感迷離恍惚,眾說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天上人間”,本是一個專屬名詞,并非天上與人間并列。

        李煜用在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歸宿。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于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歷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凈,含蓄深沉。

        這對抒情詩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

        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同時,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藝術概括力結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訴說自已的不幸和哀苦。這些詞就具有了可與人們感

        情上相互溝通、喚起共鳴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

        亦復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歷到是

        一種人生體驗。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

        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慨極深,沒

        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相見歡①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③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④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

        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

        一種。

       【品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

        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

        “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

        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

        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

        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

        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

        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

        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

        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

        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

        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

        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

        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

        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

        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

        之處。

                                   烏夜啼②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②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③

                          相留醉,

                          幾時重,④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

        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謝:凋謝。 ②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

        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云。 ④幾時重:何時

        再度相會。

       【品評】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

        范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

        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

        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

        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

        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

        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

        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

        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

        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

        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

        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

        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紅^叟鮫肖(左應加魚旁),

        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于“以我觀物”

        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

        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

        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

        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

        “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

        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蘇 幕 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②

                             追旅思,③

                             夜夜除非,

                             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作者】

        969 -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

        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

        任,歷知  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軍事家、文學成就亦杰然可觀。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

        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注釋】

        ①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

        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

        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

        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品評】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碧云天,

        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

        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

        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

        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

        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

        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

        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芳草”歷來也是

        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之一,如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青青

        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

        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

        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說

        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

        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

        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

        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

        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

         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漁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②

                            衡陽雁去無留意。③

                            四面邊聲連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長煙落日孤城閉。⑥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⑦

                            羌管悠悠霜滿地。⑧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①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于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

        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

        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地。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

        不同。 ③衡陽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 ④邊聲: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

        聲。角:軍中的號角。 ⑤嶂:像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 ⑥長煙:荒漠上的

        煙。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東漢竇憲追擊

        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

        業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滿地:喻夜深寒重。

       【品評】

          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

        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陜

        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沖,戰后城寨焚掠

        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

        “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

        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

        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仿佛。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于

        《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

        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

        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

        外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

        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后“濁酒

        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御鄉關萬里之思?久困

        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

        “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

        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并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

        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

        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

        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御外患、

        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

        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蝶戀花①

                                    【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②

                   &nbr>                      黯黯生天際。③

                            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④

                            對酒當歌,⑤

                            強樂還無味。⑥

                            衣帶漸寬終不悔,⑦

                            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

        987?- 1055?,字耆卿,初號三變。因排行七,又稱柳七。祖籍河東(今屬

        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屬福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

        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

        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

        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

        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有

        《樂章集》。

       【注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又名《鵲踏枝》、

        《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仄韻。 ②危樓:高樓。 ③黯黯:迷蒙不明。

        ④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⑤對酒當歌:語出曹操《短歌

        行》。當:與“對”意同。 ⑥強:勉強。強樂:強顏歡笑。 ⑦衣帶漸寬:

        指人逐漸消瘦。語本《古詩》:“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品評】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佇倚危樓風細細”,

        “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

        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

        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于心田,反說它

        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

        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

        發。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

        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

        二字,若有萬千思緒。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

        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

        蕩,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愿為思念伊人而

        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

        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

        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

        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

        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

        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后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

        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

        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

        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雨霖鈴①

                                    【宋】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②

                           都門帳飲無緒,③

                           留戀處,④

                           蘭舟摧發。⑤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煙波,⑦

                           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⑨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⑩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

        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

        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

        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

        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⑧暮靄:傍晚的云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

        楚國,故稱。 ⑨經年:一年又一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品評】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

        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

        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

        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

        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

        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劉熙

        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

        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

        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

        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

        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

        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

        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于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

        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唐宋名詞賞析(一)]相關文章:

      1.唐宋經典詩句

      2.數學名詞謎語

      3.寶島詩歌一氣象名詞

      4.高考英語名詞復習課件

      5.高中文言文名詞大全

      6.數學名詞的謎語及答案

      7.仁愛英語名詞教學課件

      8.初中英語名詞復習課件

      9.關于數學名詞的謎語及答案

      10.教學計劃的名詞解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天天久久精品美美免费观 | 日本少妇亚洲综合无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亚洲日韩AV中字在线网站 | 中文字幕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在线日韩在线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