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
“習慣”是我們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道德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性型行為。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
一、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我校的學生均采用電腦派位,09級新初一的學生來自于全市幾十所小學,這勢必造成學生的質量參差不齊(其中13班有來自21所小學的學生)。初一(1)-(13)班各有一定數量的極差生,入學成績語、數、英三科總分低于150分的大有人在(13班有8個),這些學生既然派到我校,我們甩也甩不掉,只能面對現實,但這么多學生可能帶來各種不同的習慣,這肯定會影響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通過家訪了解到,每個學生由于知識基礎與發展水平、個人的家庭背景及興趣愛好不同,勢必造成差異較大。在這眾多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他們的學習習慣不好。其表現有:
1、雜亂無章
學生的房間物品擺放無一定位置,書桌上亂七八糟。書包是學習用具與其他東西混在一起。于是,寫作業時找不到本子,上語文課抓出一本數學書,該交作業了才想起它還在家里,各種資料東放一張,西放一張。因而找東西的時間比學習的時間還長。
2、心不在焉
注意力很難集中,幾乎每節課都會“開小差”。聽課效率低,又直接影響了作業和學習;日積月累,逐漸和專心學習的同學在學習成績上拉開了距離。
3、虎頭蛇尾
做事有頭無尾,拉開架式要讀書,攤開一桌子書等學習用具,寫了幾頁后想起了別的事,放下這一攤子就走;報名參加“奧賽”,聽了兩講覺得太難,從此不再登門,于是一大堆的書買來了卻沒有讀,很多的機會放棄了,沒有抓住,不少時間、精力浪費了卻沒有結果。
4、朝三暮四
目標難以確定。看到同桌的同學在做數學作業,自己也拿出了數學書;聽到后面的同學討論一道物理題,自己也翻開了物理書,猛然抬頭看到黑板上寫著:“明天交作文”,又開始琢磨該寫點什么--于是,沒有明確目標的推動,沒有單位時間里較高的學習效率。
5、得過且過
做事喜歡拖拉。
6、抄襲作業
學習變成了一種取悅別人的行為,虛假的成績成了自我安慰的精神鴉偏。
7、知難而退
學習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二、方法與舉措
初中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良好階段,作為擔負“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鋪路人,應該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為突破口,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班風班貌良好的班集體。因此,從初始年段開始,應該有計劃有系統地培良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聽”的習慣(學會專心聽講的習慣)
“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會聽講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老師多半是以講解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第一是要學會聽老師講課,聽時眼睛看老師,聽懂老師說話的意思,邊聽邊想。第二是要學會聽同學的發言,聽仔細,聽明白,邊聽邊琢磨,他講得對不對,我還可以補充些什么?剛開始訓練時,可以經常讓學生起來重復老師、同學的話,問一問:你聽明白了嗎?聽懂了嗎?在訓練學生專心聽講的過程中,特別要強調,眼睛也要學會看。我跟學生是這樣講的:老師的眼睛和你們的眼睛之間有好多好多的線,雖然這些線是看不見的,但是,當老師看你們的時候,你們也看著我的時候,這些線就連接起來了;當老師讓你們看黑板的時候,你們眼睛里的這些線就要射到黑板上。這樣就是專心聽課的好孩子。
(二)“說”的習慣(學會提學習問題的習慣)
初中老師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學生上課問問題很隨意,想到什么問什么,而且經常“插話”,這勢必影響老師上課的節奏,因此,如何說,何時說,說什么?也應該教會學生。
1、上課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里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宏亮,表述清楚。
2、多思、善問、大膽質疑的習慣
學習要嚴肅認真、多思善問。“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系、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善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而且,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所創造,敢于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于挑戰權威,要做到決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要知道“最愚蠢的問題是不問問題”,應該養成向別人請教的習慣。
3、敢于發表不同見解的習慣
不惟上、不惟書,敢于懷疑、敢于突破舊觀點,敢于對問題進行討論、爭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據的闡明自己的觀點,沒有依據不輕易依附別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聲音要宏亮,表述要清楚,要先把問題想好。“想”是“說”的先導,只有“想”的周密,“說”得才能有條理,才透徹。
4、不恥下問的習慣
5、接受信息,正確表達的習慣
(三)“讀”的習慣(學會閱讀的習慣)
學生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閱讀,要教會學生讀書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從眾多的課外讀物中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書來學習,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1、帶著問題閱讀
學生的閱讀可以根據“教師列的問題”與“書后練習題”讀書,逐步過渡到學會在閱讀中自己提出問題,學會帶著問題讀書,學會用問題來總結歸納學習內容。
2、帶著五官閱讀
“五官并用”對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作用已被科學研究所證實。因此,學生在閱讀時盡量多動用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閱讀時要動口--最好是嘴唇動而不必出聲響;動手--重要內容用筆幫助記憶;動腦--用問題式、比較式、歸納式、圖表式、順口溜等多種形式把問題簡化,把書讀簿。
3、帶著紙筆閱讀
“帶著紙筆讀書”這一習慣是否養成,是衡量學生是否學會閱讀的重要標志。沒有帶筆的閱讀,其效果比帶筆閱讀差得多。因此要求學生要帶著紙筆閱讀,記下閱讀中的收獲和問題,養成這一好習慣終身受用。
4、粗讀、細讀和精讀
要提高讀書的效果,應當把握以下三個環節:即“上課前要先讀”,即預習,可以“粗讀”,這樣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問進課堂;做作業之前要再讀,即復習,要求“細讀”;在訓練中遇到疑難問題,找到對應章節要反復讀,要求“精讀”。
(四)“寫”的習慣(學會完成作業的習慣)
1、寫作業的程序
完成作業的程序可歸納為三步驟:認真看書--仔細審題--自我檢查。
首先,學生在完成作業之前,一定要先認真看書:至少閱讀一次全部課文、例題及課堂教學筆記,掌握解題規范與思路之后再動手完成作業;其次,學生在動手完成作業時,要仔細審題:養成認真閱讀題目,仔細審題,全面領會題目已知條件(包括隱藏條件)的好習慣;作業完成之后,一定要自我檢查:形成自己檢查作業的習慣,不斷減少作業的差錯,提高自我檢查修改的能力。
2、完成作業的時限
讓學生養成兩種意識:一是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時效意識;二是完成作業后及時繳交作業的意識。前者,建議學生在準備完成作業時先粗略預估需要的時間,爭取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或提前完成。后者,要求做到作業及時完成,上午的課后作業爭取中午完成;當天的作業爭取當天完成,及時繳交作業,決不拖拉。
3、完成作業的規范
作業規范要求學生 “三要三不要”:即作業的字跡要工整、大小要適中、空間安排要科學;不要抄習、不要粗心、不要涂改。讓學生養成自己批作業、對答案、及時訂正的習慣。
4、記筆記的習慣
筆記的內容主要記錄重難點、知識要點、課本以外老師補充的知識點、一些典型例題的分析過程、解題思路和解題注意點,及時記錄自己課堂上未聽懂、未理解的內容以便課后有重點地復習。
(五)其它的學習習慣
抓好以上四個環節(即聽、說、讀、寫),是提高初中生學習效果、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當然,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很多,如:能自覺地制訂學習計劃并按計劃執行;課內勤于思考;認真復習,整理筆記,在理解的基礎上做作業,偶有錯題,但每次認真訂正;時間觀念強,不拖拉;不懂就問而不是不懂裝懂;每天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品,或下節課的準備工作;認真系統復習,作好單元小結……
三、工作重點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需要老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其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思想的重視,培養方法的得當。
首先,應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并變為自覺的行為,任何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都是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嚴格的要求,努力的實踐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在循循善誘,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啟動學生堅強的意志去努力實踐,自覺的培養。
其次,形為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坐姿的培養、上課舉手發言、遵守紀律(紀律是學習的保證),衛生習慣(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文明禮儀等。
同時,進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常規訓練。同時,根據習慣形成特點,既要注意從早抓起,防微杜漸,高度警惕任何不良習慣的滋長,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又要注意從點滴抓起,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堅持到底。
當然,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高過程,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艱苦的過程,也是磨煉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的過程,因此,良好習慣形成后的鞏固是一項重要環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對技能的形成會產生遺忘,因此“反復抓,抓反復”,成為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一階段,以比賽、競爭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良好習慣。學生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得到了及時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統的訓練,使之形成行為遷移,養成良好習慣,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班風班貌自然得到了發展。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一年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班主任)]相關文章:
5.初一班主任隨筆
9.良好的近義詞
10.初一學生學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