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洪
教育家呂叔湘說過:“學生的學,應當由被動的學向主動的學轉化。”“變教師的外部給予為學生的內部求索。
吸收這一教學思想中的精華和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使師生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發生重大變化--把教與學的重點放在“學”上,因勢利導發展學生學習能力,以開發學生智力為主線,使學生通過讀、思、議獲取知識,學會學習。我們把這種學習歸為三個環節。與之相應的教學形式也稱為“三環教學模式”。
第一環:自學質疑。師生認定學習提綱,然后讓學生按提綱進行自學,在反復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思考和解答問題,同時把疑難問題記下來,以備在第二環解決。
第二環:議論說理。學生分小組按自學提綱進行議論、說理,教師巡回啟發誘導,也可參加小組討論,及時發現問題以便因材施教,讓學生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彌補缺陷。然后讓小組代表匯報議論結果,并說理,其它同學可補充意見或提出不同見解,讓學生通過議論、說理,明白道理,得出正確結論,遇到不易弄明白的疑難問題教師可加以點撥,對懸而未決的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外研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三環:練習提高。教師精心選擇和設計練習題,注重雙基,培養能力。通過練習使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運用知識,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題目應深淺適度,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又不加重學生負擔。
根據教材內容、課型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三環教學模式”,可活躍課堂氣氛,培養自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新授課應遵循知識遷移規律,聯系已學的有關知識,著重弄清新知識,并組織當堂練習。根據新課內容不同,“三環教學模式”可采用不同形式,自學討論內容也要因教材區別確定。例如,在教學“長方體體積”時,由學生自學課本,教師再利用教具進行演示,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和單位等概念,再讓學生自學課本,用自備的小方塊各擺一個任意的長方體,然后按自學提綱分組討論,互相交流,發現規律:長邊的塊數/寬邊的塊數×層數=總塊數,又找出長方體長、寬、高與塊數間的關系,進而得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長方體體積=長×寬×高。最后進入第三環,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正確迅速地計算長方體體積。
這節課,學生看書自學兩次,三個環節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運用“三環教學模式”讓學生發揮自學、議論、說理等主體活動的作用,教師則啟發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練習課應體現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通過獨立練習,針對性練習,技能技巧性練習三個層次使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鞏固記憶。在練習課中“三環”可同時進行,也可越過某一環,在思維升級的關鍵之處伴之以討論、說理環節,讓學生互幫互學,共同提高。例如教學“相遇問題”之后的一節練習課,首先出示求時間,求距離的兩個基本題讓學生解答使新知再現,第二步讓學生把基本題改編成求兩人還相距多遠的相向運動問題,又編成不同時不同地出發的求時間的相遇問題(實際這樣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既是自學,也是練習,還伴有說理過程),部分學生改編、解答有困難,可讓學生討論解決,再進一步把題目改編成已知兩地距離,相遇時間和其中一個速度求另一個速度的問題,讓學生再一次討論得出兩種解法,通過這樣的練習,全班學生對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有了更進一 步的理解,學生能順利地獨立解答書本上相應的習題。運用“三環教學模式”在練習課中把學生思維由一個層次引向另一個更高層次,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猶如江海之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復習課應讓學生通過回憶、觀察、比較對知識進行歸類整理。“三環教學模式”的議論說理環節宜用在復習課的歸類整理知識方面,教完六年制數學第八冊應用題之后,學生對小學階段涉及的二、三步計算的應用題應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上復習課時讓學生通過編題、變題、組題練習出現歸下應用題、求平均數問題、相遇問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三類典型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及解答關鍵,然后出示條件:甲村每天修水渠30米,乙村每天修水渠的長是甲村的2倍,讓學生討論盡可能多的補問題,再解答,又讓學生加添條件后再補問題,學生踴躍發言,練習應用題達20個,學生對這類由簡單到復雜的一般應用題的結構特點,也有了較清楚的認識。獨立完成書中復習題后,啟發學生議論,對已學應用題進行歸類,并要求學生對各類應用題舉1至2例,這節復習課三環穿插進行,不但加大了課堂練習密度,而且使學生弄清了知識脈絡,鞏固了技能技巧,培養了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三個環節]相關文章:
1.年會環節主持詞
3.頒獎環節主持詞
10.婚禮拋花環節主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