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時間:2023-12-18 08:05:43 好文 我要投稿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注解】

        ⑴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fù)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⑵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⑶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⑷蒼蒼:指灰白色的山路。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⑸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⑺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揮:舉杯。

        ⑼松風(fēng):古樂府琴曲名,即《風(fēng)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⑾陶然:歡樂的樣子。機(jī):世俗的心機(jī)。忘機(jī):忘記世俗的機(jī)心,不謀虛名蠅利。

        【韻譯】

        從碧山下來,暮色正蒼茫,

        伴隨我回歸,是皓月寒光。

        我不時回頭,把來路顧盼:

        茫茫小路上,橫臥青翠坡。

        路上遇山人,邀去他草堂,

        孩兒們聞聲,把荊門開放。

        一條小幽徑,入繁茂竹林,

        枝丫的蘿蔓,拂我的衣裳。

        歡聲笑語時,主留我住宿,

        擺設(shè)的美酒,把盞話蠶桑。

        長歌吟唱的,風(fēng)松的樂章,

        歌罷夜闌后,漢稀星閃亮。

        我醉得糊涂,你樂得癲狂,

        同歡樂陶醉,把世俗遺忘。

        【評析】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xì)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可見陶李兩者風(fēng)格迥異。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2

        【詩句】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出處】 唐·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鑒賞】 黃昏的時候,我從青翠的山上走下來; 山上的月亮一路伴隨著我回家。這兩句詩描寫作者在暮色中獨(dú)自走下碧山,一路上明月相伴,孤寂中自有一份凄清、詩意的美。

        【原詩】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翻譯】

        傍晚從碧山下來,山月在身后緊緊相隨。

        回頭看剛才走的道路,橫臥的青山一片蒼翠。

        我們攜手來到田家,孩子們把柴門打開。

        綠竹長入幽僻徑,青蘿觸拂行人衣

        我們?yōu)榈玫揭粋良好的休息場所而高興,有美酒聊且同飲。

        長歌一曲松風(fēng)和鳴,歌聲停時但見銀河之中眾星稀。

        我已經(jīng)醉了,你也十分歡樂,大家心曠神怡忘掉了一切。

        【賞析】

        終南山東起藍(lán)田,西至郿縣,綿亙八百余里,主峰在長安之南,唐時士人多隱居于此。李白第一次上長安,終南山是不會不去的'。詩中記的這次出游,應(yīng)是由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陪同,當(dāng)夜即宿其家。

        李白詩中常言“碧山”,說者每苦不知確指,“碧山”可泛稱青山,亦可專指,例如此詩即指終南山。游覽竟日,薄暮下山時,興致尚未全消,這時月亮已升上天空,陪伴著詩人同行,恰如兒歌所唱的:“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手拉手”,在自然景物中,此最有人情味者。詩人寫著“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心中就有一種親近自然的況味。到達(dá)目的地,松一口氣,回看向來經(jīng)過的山路,已籠罩在一片暮靄中,使人感到妙不可言。此時此刻,最叫人依戀呢。

        說斛斯先生與詩人同行,是從“歸”和“相攜”等措詞上玩味出的。到達(dá)斛斯之家時,須穿過幽竹掩映,青蘿披拂的曲曲彎彎的小路,“苔滑猶須輕著步,竹深還要小低頭”,很平常,很有趣。而來開門迎客的,是斛斯家的小朋友。兒童有天然好客的傾向,今俗謂之“人來瘋”,他們怕是早就盼著李伯伯的到來,才爭著開門的。在斛斯家作客,真是得其所哉呀!主人道:“快上酒上菜,我們的客人早餓了呢”,于是就飲酒,就吃菜。“美酒聊共揮”,“聊”字見隨便,而“揮”字更瀟灑。這是“揮霍”的“揮”,“揮金如土”的“揮”。一口一口地呷酒不可叫“揮”,非“一杯一杯復(fù)一杯”、“會須一飲三百杯”不可叫“揮”。“酒酣耳熱后,意氣素霓生”,就為朋友歌一曲吧,如果沒有琴,就請山頭的松風(fēng)伴奏也成。“酒逢知己飲,詩對會人吟”,李白“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之謂也。邊喝邊唱,不覺斗轉(zhuǎn)星移,不知東方將白。王維對裴迪贈詩道“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李白對斛斯山人則道“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忘機(jī)”本道家術(shù)語,謂心地淡泊,與世無爭。

        寫眼前景,說家常話,其沖淡與平易不亞于孟浩然詩。沖淡不是清淡,不是淡乎寡味。有味如果汁、如牛奶,才可沖淡。沖淡固然要清水,然僅有清水可以謂之沖淡者乎?此詩所以其淡如水,其味彌長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3

        古詩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譯文翻譯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jìn)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fēng)入松的曲調(diào),歌罷銀河星星已經(jīng)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jī)。

        注釋解釋

        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fù)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碧山:指終南山。

        下:下山。

        卻顧:回頭望。

        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yīng)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qiáng)調(diào)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

        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揮:舉杯。

        松風(fēng):古樂府琴曲名,即《風(fēng)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的意思。

        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河星:一作“星河”。

        陶然:歡樂的樣子。

        忘機(jī):忘記世俗的機(jī)心,不謀虛名蠅利。

        機(jī):世俗的心機(jī)。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此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二入長安時期。

        詩文賞析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全詩以賦體——敘述題寫成。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xì)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可見陶李兩者風(fēng)格迥異。

        從詩的內(nèi)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shè)。“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jìn)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zhuǎn)到“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寫出酒后的風(fēng)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jī)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yuǎn)。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fēng)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yáng),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jìn),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fēng)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4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作者:李白(701-762)當(dāng)然是大家公認(rèn)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于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游天下,學(xué)道學(xué)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fā)現(xiàn)《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為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訟紛紜。其實(shí),李白的樂府詩,當(dāng)時已被之管弦,就是詞的濫觴了。至于歷來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diào)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于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為好呢?

        注釋: 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靜。翠微:青翠的山坡。松風(fēng):指古樂府《風(fēng)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fēng)入松林解。機(jī):世俗的心機(jī)。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只寫一次很平常的作客經(jīng)過,但寫出了很淳樸的感情。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斛斯山人想來是一位隱士,同時是李白的好朋友。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5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譯文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直跟隨著我歸來。

        回頭望下山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偶遇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孩童急忙出來打開柴門。

        走進(jìn)竹林中的幽深小徑,樹枝上下垂的藤蔓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fēng)入松的曲調(diào),一曲唱罷已是星光稀微。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欣愉悅忘了世俗奸詐心機(jī)。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注釋

        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

        過:拜訪。

        斛(hú)斯山人:復(fù)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yīng)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qiáng)調(diào)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

        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

        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

        行衣:行人的`衣服。

        揮:舉杯。

        松風(fēng):古樂府琴曲名,即《風(fēng)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的意思。

        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河星:一作“星河”。

        陶然:歡樂的樣子。忘機(jī):忘記世俗的機(jī)心,不謀虛名蠅利。機(jī):世俗的心機(jī)。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鑒賞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前四句寫詩人下山歸途所見,中間四句寫詩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見,末六句寫兩人飲酒交歡及詩人的感慨,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的感情。全詩都用賦體寫成,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語言淳厚質(zhì)樸,風(fēng)格真率自然。

        從詩的內(nèi)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shè)。“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

        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

        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jìn)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zhuǎn)到“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寫出酒后的風(fēng)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jī)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yuǎn)。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fēng)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yáng),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jìn),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fēng)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于此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初入長安隱居終南山時期。

        另一種說法是:李白此詩作于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載)春,時李白五十二歲,正隱居終南山。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6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作者: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注解】:1、翠微:青翠的山坡。 2、松風(fēng):指古樂府《風(fēng)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fēng)入松林解。 3、機(jī):世俗的心機(jī)。

        【韻譯】:從碧山下來,暮色正蒼茫, 伴隨我回歸,是皓月寒光。 我不時回頭,把來路顧盼: 茫茫小路,橫臥青翠坡上。 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 孩兒們聞聲,把荊門開放。 一條幽徑,深入繁茂竹林, 枝丫蘿蔓,輕拂我的'衣裳。 歡聲笑語,主人留我住宿, 擺設(shè)美酒,把盞共話蠶桑。 長歌吟唱,風(fēng)入松的樂章, 歌罷夜闌,河漢稀星閃亮。 我醉得胡涂,你樂得癲狂, 歡樂陶醉,同把世俗遺忘。

        【評析】: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 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流露 出詩人的稱羨之情。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 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 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 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xì)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 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可見陶李兩者風(fēng)格迥異。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7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譯文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jìn)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fēng)入松的曲調(diào),歌罷銀河星星已經(jīng)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jī)。

        注釋:

        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靜。

        翠微:青翠的山坡。

        松風(fēng):指古樂府《風(fēng)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fēng)入松林解。

        機(jī):世俗的心機(jī)。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只寫一次很平常的作客經(jīng)過,但寫出了很淳樸的感情。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斛斯山人想來是一位隱士,同時是李白的.好朋友。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8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①。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②,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③。

        【注釋】①翠微:青翠的山坡。 ②松風(fēng):指古樂府《風(fēng)入松》曲,也可作歌聲隨風(fēng)入松林解。

        ③機(jī):世俗的心機(jī)。

        (1)“美酒聊共揮”句中的`“揮”改為“飲”好不好?為什么?(3分)

        (2)“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結(jié)合全詩分析,讓詩人“醉”的原因除了酒,還有哪些?(4分)

        參考答案:

        10. 【古詩鑒賞】(7分)

        (1)不可以。“揮”字寫出了詩人飲酒時的豪放、灑脫的形象,而“飲”不具備這種表現(xiàn)力。(2分)其次,“揮”押韻而“飲”不押韻。(1分)

        (2)讓詩人“醉”的一是風(fēng)景:白天游山,怡人的山景讓詩人沉醉。(1分)其次,飲酒時天上有明月星星,身邊有綠竹、靑蘿、幽徑,那環(huán)境讓人迷醉。(1分) 二是人情:能在朋友的家里和知己“歡言”、“長歌”,忘記人世間的一切煩惱,自然會陶醉。(2分)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9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作品賞析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xì)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可見陶李兩者風(fēng)格迥異。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二入長安時期。

        李白一入長安,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在長安一年,卻沒人賞識他,沒人提攜他。飽嘗了人情世態(tài)的冷暖后,他憤然離開了長安。十年之后的第二次入長安,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回是唐玄宗親自下詔召他入京的。當(dāng)時李白正在吳越一帶漫游,聽到玄宗的詔令,十分高興,他“仰天大笑出門去”,告別子女,于這一年秋天到了長安。玄宗一見李白天姿英朗,非常高興,下車步行迎接,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并讓他作翰林院待詔。唐玄宗非常賞識李白的才華,似乎玄宗召李白入京,是要請他干一番事業(yè)了。事實(shí)并非如此。所謂“翰林待詔”,不過是以文學(xué)詞章而備顧問的侍從,一個皇帝的高級清客而已。不過,初到長安的李白尚沒有料到這個,他以為自己施展才能的機(jī)會來了,對各方面頗受優(yōu)待的日子相當(dāng)滿意。他曾秉筆翰林,為皇帝草擬詔書;他曾陪同皇帝圣駕去華清溫泉宮;他曾出入宮廷,為唐玄宗及其寵妃楊玉環(huán)寫宮中行樂詞。

        當(dāng)然,待詔翰林初期的李白,并非真的成了專門奉承別人的庸俗角色,成天周旋于王侯貴族之間的宮廷文人。他原是嗜酒如命的,因而常與長安名士賀知章等人飲酒歡謔,有時竟醉倒在長安街頭,被人稱為“飲中八仙”;他原是任情適性,喜好大自然的,少不了常常留連于山水之間。另外,待詔翰林的生活也并非一味地春風(fēng)得意,很快地,就有人借故中傷他,說起他的壞話來了。這些壞話傳到李白耳朵里,也使他隱隱感到煩惱。《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詩,就是詩人待詔翰林初期生活和思想的一個側(cè)面的反映。

        從詩的內(nèi)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shè)。“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jìn)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zhuǎn)到“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寫出酒后的風(fēng)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jī)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yuǎn)。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fēng)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暖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yáng),口氣中也帶有清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jìn),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fēng)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0

        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xué)家李白。其古詩全文如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前言」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前四句寫詩人下山歸途所見,中間四句寫詩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見,末六句寫兩人飲酒交歡及詩人的感慨,全用賦體寫成,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的感情。全詩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語言淳厚質(zhì)樸,風(fēng)格真率自然。

        「注釋」

        ⑴終南山:即秦嶺,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fù)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⑵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⑶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⑷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yīng)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qiáng)調(diào)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⑸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荊扉:柴門,以荊棘編制。

        ⑺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揮:舉杯。

        ⑼松風(fēng):古樂府琴曲名,即《風(fēng)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⑾陶然:歡樂的樣子。忘機(jī):忘記世俗的機(jī)心,不謀虛名蠅利。機(jī):機(jī)巧之心。

        「翻譯」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回頭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茫籠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jìn)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fēng)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jīng)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奸詐心機(jī)。

        「賞析」

        中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全詩以賦體——敘述題寫成。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xì)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可見陶李兩者風(fēng)格迥異。

        從詩的內(nèi)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shè)。“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

        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jìn)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也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zhuǎn)到“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寫出酒后的風(fēng)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jī)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yuǎn)。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fēng)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yáng),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

        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jìn),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fēng)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1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唐代五言古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譯文

        傍晚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好像隨著行人而歸。

        回望來時走的山間小路,山林蒼蒼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攜到他家,孩童出來急忙打開柴門。

        走進(jìn)竹林穿過幽靜小路,青蘿枝葉拂著行人衣裳。

        歡言笑談得到放松休息,暢飲美酒賓主頻頻舉杯。

        放聲高歌風(fēng)入松的曲調(diào),歌罷銀河星星已經(jīng)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忘了世俗奸詐心機(jī)。

        參考資料:

        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7.

        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28-729.

        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3.

        唐代五言古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注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蒼蒼:一說是指灰白色,但這里不宜作此解,而應(yīng)解釋蒼為蒼翠、蒼茫,蒼蒼疊用是強(qiáng)調(diào)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種蒼茫貌。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相攜(xié)及田家,童稚(zhì)開荊(jīng)扉(fēi)。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歡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揮。揮:舉杯。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松風(fēng):古樂府琴曲名,即《風(fēng)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陶然:歡樂的樣子。忘機(jī):忘記世俗的機(jī)心,不謀虛名蠅利。機(jī):世俗的心機(jī)。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2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李白的五言古詩。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流露了詩人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的感情。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⑴

        暮從碧山下⑵,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⑶,蒼蒼橫翠微⑷。

        相攜及田家⑸,童稚開荊扉⑹。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⑺。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⑻。

        長歌吟松風(fēng)⑼,曲盡河星稀⑽。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作品譯文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回頭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茫籠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jìn)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fēng)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jīng)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奸詐心機(jī)。

        詞語解釋

        ⑴終南山:即秦嶺,在今西安市南,唐時士子多隱居于此山。過:拜訪。斛(hú)斯山人:復(fù)姓斛斯的一位隱士。

        ⑵碧山:指終南山。下:下山。

        ⑶卻顧:回頭望。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⑷蒼蒼:指灰白色的山路。翠微:青翠的山坡,此處指終南山。

        ⑸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及:到。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⑹荊扉:荊條編扎的柴門。

        ⑺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行衣:行人的衣服。

        ⑻揮:舉杯。

        ⑼松風(fēng):古樂府琴曲名,即《風(fēng)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的意思。

        ⑽河星稀:銀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謂夜已深了。

        ⑾陶然:歡樂的樣子。機(jī):世俗的心機(jī)。忘機(jī):忘記世俗的機(jī)心,不謀虛名蠅利。

        作品鑒賞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fēng)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jī)。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shí)感的流溢。

        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然陶詩顯得平淡恬靜,既不首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等。而李詩卻著意渲染。細(xì)吟“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就會覺得色彩鮮明,神情飛揚(yáng)。可見陶李兩者風(fēng)格迥異。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兩入長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時;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時。此詩寫于李白二入長安時期。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3

        【詩詞原文】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詩解釋】

        傍晚時從終南山上走下來,山月一路跟著我歸來。回頭望望剛才走過的山間小路,蒼蒼茫茫籠罩在一片青翠中。與斛斯山人攜手到他的田家,孩童出來打開柴門。走進(jìn)綠竹掩映的幽靜小路,青蘿的枝葉時時拂著我們的衣裳。歡言笑談中得到了真正放松休息,暢飲著美酒,賓主頻頻舉杯。放聲高歌松風(fēng)曲,歌罷銀河的星星已經(jīng)稀少。我喝醉了但主人非常高興,歡樂得忘了人間的奸詐心機(jī)。

        【詞語解釋】

        碧山:指終南山。

        下:下山。

        卻顧:回頭望。

        所來徑:下山的小路。

        蒼蒼:暮色蒼茫。

        翠微:青翠的山坡。

        相攜:下山時路遇斛斯山人,攜手同去其家。

        【詩詞賞析】

        李白作這首田園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nèi)容來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造訪一位隱士。本詩以詩人的活動為中心,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從「山月隨人歸」開始,遇斛斯山人而至其家,直至?xí)筹嬅谰疲怕暩吒瑁鼌s人間

        的名利,淡泊而恬遠(yuǎn)。詩人極具渲染之勢,既寫了山色的青翠,又寫了豪飲的暢懷,表達(dá)了詩人遇知己的歡樂喜悅。 全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鮮明,神采飛揚(yáng),頗有清俊之味。

        我國的田園詩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后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fēng)格。

        李白作此詩時,正在長安供奉翰林。從詩的內(nèi)容看,詩人是在月夜到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隱士。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shè)。“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而不如月乎?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余情。這里雖未正面寫山林暮景,卻是情中有景。不正是旖旎山色,使詩人迷戀不已嗎?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寫。“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處。“蒼蒼”兩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橫”有籠罩意。此句描繪出暮色蒼蒼中的山林美景。這四句,用筆簡煉而神色俱佳。詩人漫步山徑,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攜及田家”,“相攜”,顯出情誼的密切。“童稚開荊扉”,連孩子們也開柴門來迎客了。進(jìn)門后,“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寫出了田家庭園的恬靜,流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得所憩”不僅是贊美山人的庭園居室,顯然也

        為遇知己而高興。因而歡言笑談,美酒共揮。一個“揮”字寫出了李白暢懷豪飲的神情。酒醉情濃,放聲長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籟寂更深。“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句中青松與青天,仍處處綰帶上文的一片蒼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這就不在話下了。最后,從美酒共揮,轉(zhuǎn)到“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寫出酒后的風(fēng)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機(jī)巧之心,一掃而空,顯得淡泊而恬遠(yuǎn)。

        這首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顯然是受陶潛詩的影響,然而兩者詩風(fēng)又有不同之處。陶潛的寫景,雖未曾無情,卻顯得平淡恬靜,如“暖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微雨從東來,好風(fēng)與之俱”之類,既不染色,而口氣又那么溫緩舒徐。而李白就著意渲染,“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不僅色彩鮮明,而且神情飛揚(yáng),口氣中也帶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飲酒詩中,豪情狂氣噴薄涌泄,溢于紙上,而此詩似已大為掩抑收斂了。“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可是一比起陶詩,意味還是有差別的。陶潛的“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過門輒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一觴雖自進(jìn),杯盡壺自傾”之類,稱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無可無不可的那種意味,就使人覺得李白揮酒長歌仍有一股英氣,與陶潛異趣。因而,從李白此詩既可以看到陶詩的影響,又可以看到兩位詩人風(fēng)格的不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4

        【詩句】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出處】 唐·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譯注】

        長歌一曲松風(fēng)和鳴,歌聲停時但見銀河之中眾星稀。

        【原詩】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賞析】

        唐李白的五言古詩。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作。斛斯,可能是斛斯融,時居終南山下,李白下終南山夜宿其居處,他設(shè)酒席款待。全詩如下: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詩中描繪了終南山下月夜的美景,也寫了作者與主人共進(jìn)美酒的`歡樂。美景與美酒,相映成趣。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5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fēng),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fù)樂,陶然共忘機(jī)。

        【注解】斛斯山人:復(fù)姓斛斯的隱士。松風(fēng):古琴曲,即《風(fēng)入松曲》,此處也有歌聲隨風(fēng)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銀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忘機(jī):忘記世俗的機(jī)心,不謀虛名蠅利。

        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3分)

        A.起首兩句中的“暮”和“歸”兩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詩人這才踏上歸途。

        B.三四句意思是說,詩人看到青翠的山嶺被夜色籠罩,油然而生蒼茫寥廓之感。

        C.“美酒聊共揮”一句描繪出賓主歡言笑談、暢飲暢聊的歡樂的場景。

        D.最后幾句意思是說,主客在歡言揮酒、長歌曲盡之下,不知不覺就到夜深了。

        1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3分)

        A. 這首詩就體裁而言,“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對仗工整,充分體現(xiàn)了格律詩的特點(diǎn)。

        B.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兩句中,“入”和“拂”兩字賦景物以人的情態(tài)。

        C.“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運(yùn)用了白描手法,顯示出詩人與主人之間深厚的友誼。

        D.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探訪友人的瑣事人情,但卻依然表現(xiàn)出李白詩歌朗俊豪爽的風(fēng)格。

        18.從全詩來看,令詩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試結(jié)合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

        閱讀答案:

        16.(3分)B(本題考查古典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17.(3分)A (不是格律詩,是古體詩)

        18.(6分)(本題綜合考查古典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篩選)

        詩人白天游山,山中的美景令人神怡;日暮投宿,田家的恬靜令人稱羨;主客暢飲,忘機(jī)的歡快令人沉醉。

        評分標(biāo)準(zhǔn): 共3點(diǎn),每點(diǎn)2分,意思對即可。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相關(guān)文章: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臺山人精神作文11-13

      山人勸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宿杳的作文09-15

      鄂爾多斯作文12-17

      斯巷之旅作文07-18

      何人斯原文翻譯09-13

      斯巷之旅作文10-01

      旅宿的原文及賞析11-14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在线精品视频A免费不卡 | 中文字幕乱码视频22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 婷婷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AV大片 | 亚洲AV网站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