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轉眼之間,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又在繁忙與緊張中匆匆結束回顧這一學期來的語文教學工作,我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盡心盡力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較好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語文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重視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生對待學習,往往偏重于興趣。興趣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而興趣又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
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尤其是教師本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因此,在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重視新的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重視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我有時用自制的教具來展示課文的某些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在閱讀教學中,我盡可能的設計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創設能調動學生思維的學習氛圍,經常性的運用多媒體課件,力求課堂教學方法的新穎、靈活,讓學生樂學、愿學。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不少,學習成績也有所上升。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各抒己見。在思考討論中,教師要學會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討論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不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在閱讀教學中采取抓重點的方法,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段落、語句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觀潮》的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的過程是辛苦的,學習是勤奮的。”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閱讀的結合。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童話》、《名人名著》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要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鳥的天堂》后,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學習《爬山虎的腳》后讓學生去郊外走一走,尋找大自然的足跡,領略大自然的風采,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既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放手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潛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尚差甚遠,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
[教學工作總結 (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8.年底教學工作總結
10.年度教學教研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