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
9月22日,我參加了在莒南縣第八中學召開的臨沂市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會議共安排了兩項內容:課堂教學觀摩、研討與點評;初中語文教學規劃和課堂教學規范。
22日下午,是課堂教學觀摩,共聽了三節課,第一節是寫作教學《文從字順》,執教的老師是莒南縣第六中學的王娟老師。她從學生的習作《軍訓中的一幕》入手,借助于這篇習作,總結出了文從字順的幾點要求:用詞準確,語句完整,語序要恰當,搭配要合理,朗讀可以糾錯。老師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很強,收放自如,沒有廢話,注重了對學生的激勵評價。第二節課是閱讀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執教的是羅莊區冊山中學的高新麗老師,課堂的環節是由故事導入,之后便由整體感知到研讀賞析,重點放在了研讀賞析的環節。這節課重點突出,教師嚴謹認真,目標定位準確。第三節課是文言文教學,題目是《智子疑鄰》和《塞翁失馬》,執教的老師是蒙陰縣第三中學的邵霞老師。她的.教學過程是老師教學一篇文章,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另一篇文章,注重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容量較大,老師的基本功扎實,運用了合作學習,教學效果好。
23日上午,首先是縣區教研員對這三節課進行了點評。然后聽了臨沂市初中語文教研員龐云龍的專題報告:《初中語文教學規劃與課堂教學規范》。從這篇報告中,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課堂教學的幾點規范:面向全體學生;熏陶感染,獨特體驗,積累應用,培養語感,整體把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學習目標的制定與呈現;關于“讀”;課堂教學評價現象;多媒體的使用。
課堂教學的幾點規范,對今后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把這幾點規范落實在教學中,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其中的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2
汲取有效經驗,靜待妙筆生花我把個人心得簡單整理如下:
一、對標課本,有“規”可依
是讓學生在學完該單元后,圍繞該單元的主題思想、語言特色和文體特點,將理論轉換成實踐,將“教讀”的成果通過“寫作”的形式呈現出來。建議每位語文老師緊扣單元設置,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寫作訓練。現在已經進入一輪復習,我個人認為,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語文老師還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適當對寫作專題進行歸納整合,比如按照立意選材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濃濃親情、菁菁校園、鄉村剪影、青春寄語、夢想追求、繽紛社會等,這樣在教學中,學生既能有清晰的選材方向,又能得到針對性的訓練。最近訓練的一篇作文《一路與你們同行》,有位學生平時注重素材的積累,選材豐富新穎,節選標題如下:難舍花季情。難報慈母恩。難忘良師意,這三個小標題,句式整齊、一目了然,非常鮮明地交代了要講述的故事與同學、母親、老師有著密切聯系。作文教學,不單單是把寫作的技巧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的寫作思維得到訓練,讓他們能夠“單槍匹馬”應對考場上那一個個原創作文題,這才是作文教學的初衷和本意。
二、走進名文,汲取營養
課本里的名篇和名著中的經典語段,經過歲月的積累,經歷時代的檢驗,能夠流傳下來,說明得到了讀者的認可,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完全可以利用名篇和名著的`示范性,把它們的立意構思、謀篇布局、開篇結尾、過渡照應等精講細講,讓學生爛熟于心!渡⒉健防飳ΨQ句式的使用,《驛路梨花》里懸念和誤會的設置,《背影》中父親的動作和語言的描寫,《孤獨之旅》里環境描寫的烘托渲染,《水滸傳》里眾多好漢外在形象的刻畫等等,完全可以嘗試讓我們的學生模仿訓練;有些經典篇目還可以讓學生改寫改編,既鍛煉了學生的文筆,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面是我的學生對《十五從軍征》改編的一部分:
……
我拖著沉重的步伐,來到了家里,只見野兔從狗洞中進出,野雞在屋梁上飛,院子里長出野生的谷子,井臺上長出野生的菜葵。家中已經很久沒有收拾了,地上塵土飛揚,床上的被褥已經發霉了,我外出的幾十年,家中到底經歷了什么啊?
……
吃完飯,已是傍晚了,我慢悠悠的走到胡同口向東看,熟悉的場景中沒有了熟悉的人,只剩我自己孤苦伶仃地站在這兒。抬頭仰望天空,我的眼淚又止不住往下落,可我又能怎么辦呢?唉,我的心中是多么無奈!
眼淚漸漸哭干了,夕陽的余暉灑在我的臉龐上,但愿這些可惡的兵役制度不要再施行下去,也盼望著這殘酷的戰爭快點結束。
這首古詩的改寫,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是培養了學生憂國憂民的道德情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是極為有利的。由此可見,作文教學一要定發揮名篇和名著的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敢于下筆,有效升格
一線老師的教學熱情固然令人振奮,可是我們也必須承認,老師的寫作理論講的太多了,諸如“書寫工整、語言優美,情感真摯、首尾呼應、結構緊湊,過渡自然”等等,類似這樣空洞抽象的話語我們不厭其煩的強調,結果是學生聽得云山霧繞,下一次寫作文依然“原地踏步”,收效甚微,升格效果并不如意。當學生文章寫的不如意的時候。我們與其給學生留下一堆理論術語,不如躬親示范,給學生打個樣。最近一次作文訓練《找尋藏在身邊的幸福》,有位學生選取“老奶奶堅持做剪紙”的素材,立意、語言都不錯,只是結尾處一筆收尾,顯得草率急促,沒有達到升華主旨的目的,我給她重新寫了一個結尾,如下:
我們仿佛被攬在梧桐樹健壯的懷里,梧桐葉的深黃淺黃隨風飛舞,成為我記憶中永不消褪的顏色。這一刻,我找到了藏在身邊的幸!鞘菍鹘y手藝的堅守,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并且樂在其中、不知疲倦,這難道不是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幸福嗎?
經過修改,學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下次一定會重視作文收尾,我也不用費勁口舌地講理論。語文老師要勤動筆,敢下筆,既是幫助學生彌補不足,也是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必要手段,一個寫不下筆的語文老師,又怎么能帶出寫作水平高的學生呢?
“擇其善者而從之,妙筆生花不遠矣”,以后的教學生涯,我會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多參與這樣的活動,把學到的內容整理反思,應用到實際教學中,不斷提升自己,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課堂效率。愿你我在專業成長之路上繼續追風趕月,必將于平蕪盡處看盡春山!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3
借別人的樹,開自己的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边@個春天,不只與美景邂逅,也與一場精彩紛呈的教學研討會邂逅。這場邂逅,引發了我對作文教學的思考。
回顧自己帶的這一屆學生,從初一至此,作文課是如何上的呢?無非是學生寫,我點評,展示優秀作文,學生二次修改。當然有時還會因為趕課,連續幾周不寫作文。課文后的小練筆偶爾會布置,但老師的講解與反饋并不細致;單元后面的寫作指導課幾乎沒有給學生上過,只不過會從中選取作文題目來練筆,學生缺乏作文的理論性指導。我想,這應該就是我的學生作文不理想的原因吧。其實,我也一直在困惑,如何給學生指導作文?如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呢?聽完研討會的專題發言,我似乎找到了撬動作文提升的支點——我們的教材。借教材這棵大樹,讓學生作文開出絢爛之花。
一、立足文本,讀寫結合
專題發言中,xx老師從閱讀的角度入手,分析考情考點,指出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名著閱讀的復習策略;xx老師從考試寫作題目入手,指出作文復習應當基于教材,優化寫作。不難看出,對于語文而言,得閱讀與作文者便得天下。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使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發生了分離,平時我的教學便是如此,這不僅使寫作教學沒有實現閱讀教學目標,也讓寫作教學失去了物質基礎。
就部編版教材編寫意圖而言,每個單元按一定的編排原則編選一組文章,然后安排一個作文訓練,這個作文訓練的內容和目標是和這個單元編選的.文章以及教學目標相關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為講課文而講課文的閱讀教學行為肯定是錯誤的;任何拋開單元文本的寫作示范和借鑒而空講寫作方法的教學行為也是不可取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應該著力訓練的兩大基本能力,而這兩大基本能力的形成又是相輔相成的。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咱們可以領受人家的經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先生還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由此看來,讀寫結合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種常態。
二、理讀文本,構建寫作系統
讀寫結合必須鉆研學情和教材,整體規劃,把一個學段當作一個體系來設計。大到以初中四年為整體,思考每一學年、每一學期要通過“讀”來促進“寫”的哪些能力。小到每一個單元,每一篇文章側重點的選擇,與其他單元、文章的聯系等等,都要通盤考慮,把讀寫結合視為長期的系統工程,而不是隨意設計,零碎使用。
以表達方式為例,翻看初中教材會發現,七年級的作文更側重于寫人物與事件,應以訓練記敘、描寫為宜;八年級進一步訓練記敘和描寫技巧,訓練學生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題的同時,還要重點訓練學生寫作簡單說明文的能力;九年級,在學習通過議論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還要訓練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為中心服務的能力。
三、品讀文本,學習寫作技巧
“讀寫結合”,首先是“讀”。讀,指的是品讀有表現力的語句,即學生通過感受、理解、體味、推敲重要的詞語、句子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作用,真正掌握語言運用的規律和技巧,在寫作時得心應手地運用,提高寫作能力。要學習遣詞造句的技巧,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二段動詞、形容詞的運用,《春》中疊音詞的運用,唯有通過反復的誦讀、品讀,入情入境,揣摩品味,才能體會到它們的妙處,也才能談得上運用;要品味寫作手法的妙處,從初一起就有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揚等寫作手法,需要在充分的品讀之后,通過比較閱讀來揣摩,明確了妙處后再來進行寫的訓練;要體會謀篇布局的作用,如果讀寫結合只訓練某一種寫作技法,忽視了體會謀篇布局的作用,那么學生的文章就像一地花瓣,沒有形成一個整體,自然呈現不出花朵的漂亮來;要借鑒選材立意的方法,學生寫作容易犯“假、大、空”的毛病,課文是真情實感最好的范本,但范本的情感一定不能由教師“灌”,學生自己要有品讀感悟的過程,要與作者、與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
從課本切入,將寫作教學目標明確化、專一化,讓學生在讀課文中領悟寫作資源與寫法。寫作教學,對我而言是懵懂的、任重道遠的,但只要善于借用有利資源,聚焦鉆研,始終如一,相信終會開出理想之花。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4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開!痹谶@個春光明媚的三月,我有幸參加了xx區初中語文“基于素養專項推進”教學研討會,認真聆聽了于文杰老師、申學欠老師、陳新霞老師三位語文同仁從不同方面做的專題發言。本次研討讓我對“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大單元”概念及具體課堂實施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給我帶來很多思考,收獲頗豐。
一、關注教材整合,聚焦內在關聯
學習任務群以任務來驅動學習,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任務,既要關注任務內在要素的關聯性,又要關注系列任務之間的層次性,以此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于老師把《藤野先生》中“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也無怪他們疑惑”……一系列“也”字與《瑣記》中“好。那么,走吧!”“‘烏煙瘴氣’,庶幾乎其可也。只得走開。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眱啥尾牧线M行縱向整合,引領學生探尋魯迅先生的足跡,進而發現魯迅先生在到東京之前,他的求學一直是一種“在路上”的狀態——不斷地“去”,不斷地“走開”,不斷地發現新天地!短僖跋壬肥恰冻ㄏκ啊返淖髌锋湕l中的一環,將其放在作品鏈中去考究,我想對于指導學生認識青年魯迅的心路歷程,是頗有助益的。
于老師還以《竹節人》為例,將課堂設置三個活動任務,對課文進行橫向的梳理和延展;以《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指導學生將君子之“行”、君子之“德”歸類;以《燈籠》仿寫課文的選材方式,以《安塞腰鼓》仿寫課文的布局構思。這樣的設計使課堂寬度和深度有了螺旋的精進與提升。語文整合性教學是把教材看做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根據教科書所提供的學習材料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從而使之適合學生需要,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厚,它同課堂“取舍”同樣是教學的藝術。
二、創設真實情境,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申學欠老師在《新課標“三性”原則指導下的應用文》專題發言中指出,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們在繼續學習和今后生活中能夠遇到的,能引起他們聯想,啟發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這正與新課標核心素養內涵“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不謀而合。
線上學習期間,很多同學沉迷手機游戲,荒廢了學業。請同學們創作一篇演講稿,分析手機使用的利與弊,勸說同學遠離游戲,健康生活。
學校即將舉行“春天送你一首詩”詩歌朗誦會,你作為朗誦社團成員,將以怎樣的語氣、語調及情感來朗讀余光中的《鄉愁》?
運動會期間,你將以學校小記者的身份采訪運動員、裁判員、志愿者、校領導,請你撰寫新聞稿在學校公眾號發表。
為學生還原一個真實的情景,從而讓學生浸潤在這個情景中,學習并在生活中實踐語文知識。記得去年秋天,我利用作文課時間帶領初一的孩子們漫步校園,我們曾站在銀杏樹下,來到丁香樹旁,聞一聞月季花香,聽一聽小鳥歌唱,看白云從頭頂飄過,看夕陽染紅天邊……于是,在孩子們的筆下,有了真實而生動的文字。
附學生寫作片段:
銀杏樹的葉子金黃金黃的,像是被靈魂畫手染上了顏料,銀杏葉像小扇子似的掛在樹上,風一吹,像是在跳一曲優美的華爾茲。紫荊樹更是別具一格,雖然葉子稀疏,但是它的美是別的樹沒有的,樹上掛有許多足球形狀的牌子,書寫著“奮斗”“自信”等文字,鼓勵同學們奮發圖強。梧桐樹高大的身軀屹立在操場周邊,顯得格外威風凜凜。
學校里還有月季花。月季花姿態優美,在高大的銀杏樹旁顯得格外嬌小,月季花紅得如火,粉得似霞,像仙女一樣亭亭玉立,還能聞到一股淡淡的蜂蜜味。)
真實的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還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真正地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當然“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的“真實”,并非簡單地照搬生活原型,也非絕對地走進生活中去,而是指語言情境具有真實生活的影子。這樣的語言情境,能通過語文與生活的融合,引發學生的內心需要和精神活動,讓他們在有目的、有意義、有情境的言語活動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情境性、實踐性與綜合性,是一個一體的過程,三者之間是交叉聯系的,語文課程內容六大板塊無論是哪一塊的教學,都應該遵循“三性”的教學原則,把“三性”轉化為語文的學習方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生根、發芽、成長。
“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正是“大單元”教學的基本追求和重要特征。陳新霞老師在專題發言中指出,“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習任務的設計,強調任務鏈的精心組織,強調活動的層次性和連貫性。這正呼應了新課標的要義:“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聽說讀寫的內在聯系,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
本次研討活動,生發了我對語文教學、對語文素養追尋的拳拳熱忱!皫熤敢粭l路,燭曜萬里程”,教研路上,因為有了導師的引領,團隊的陪伴,探索的信念會變得更加堅定,前進的腳步會變得更加堅實。我將繼續在教學道路上教學相長,且思且行,走得更遠。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5
語文教學中的“真實情境”認識
大單元、大概念,整合、情境,3月2日的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讓我對新課標、新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思考。
會上三位老師的發言都提到了一個詞——情境,這個詞與也是新課標中的高頻詞。新課標總目標聚焦核心素養,多次強調通過情境創設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學科核心素養實際上就是一種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問題情境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語文核心素養需要依托“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來表現。
什么是“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我們可以借助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王寧先生的話來理解:“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們在繼續學習和今后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們聯想,啟發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
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旨歸,其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解決當下或者未來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實際問題的品格和能力。這樣的情境必須在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的基礎上,圍繞語言文字設置,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領著學生往語言文字里面走,要能夠引領學生沉浸到語言文字中。
立足學情,境由文生。好的“情境”,應該與學生認知和文本邏輯相契合的。申老師教學新聞單元,任務設計“如果你是新聞媒體的編輯,請你按照新聞的三個特性(真實性、及時性與簡明性),聯系具體的語句,分析這篇新聞是否值得刊發”。陳老師教學《安塞腰鼓》要求學生“選擇最能表達自己感受的段落用各種形式設計朗讀腳本并朗誦,讀出或靜寂、或蓬勃、或豪放、或狂野的感覺”。于老師《竹節人》中設計的“請你依據課文,寫一份“竹節人”的制作指南”。無一不是參照學生學習的心理體驗和思想感情,結合學習的主題,將整個學習內容、學習進程置于情境之中,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之中、在任務引領之下,自己去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引起他們聯想,啟發他們思考,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使其在語文實踐中積累言語經驗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達成素養目標。
強化基于真實情境、真實問題的教學,增強學生認識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一條課程實施的要求,又是為我們提供的一條路徑方法。立足于學生現有的學習經驗、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立足于本堂課或本單元教學應該達成的預期目標,即學生學習之后在語文核心素養方面發展的預期結果,搭建支架和階梯,引領、協助學生向學習目標邁進,這是創設真實情境的目的,也是其創設的要領。
總之,根據課標、依托教材、針對學情,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為學生的聯想、思考和實現學習目標適時提供各種幫助,是教師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智慧。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6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概念。單元整體教學是指以單元為教學單位,以整合為教學理念,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予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思維的結構化的系統教學,單元整體教學注重教給學生一類文本的結構化的知識,結構化的知識積淀,最終才能轉化為能力。
一、單元整體教學,落實語文要素
通過本次研討學習,我對大單元教學有了進一步認識。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零散的知識點為載體,以課時為單位的視角,孤立地進行課時教學,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知識之間的聯系。部編版教材的編排由導語、課文、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習作組成。導語點明要素;課文落實要素,貫穿方法指導;交流平臺梳理總結,進一步提煉方法;詞句段運用、習作讓學生實踐運用,以大單元主題教學為新的教學模式,整合教學目標,讓知識間的聯系更清晰,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構建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結構。
二、關注課型,注重方法的指導
語文,就是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都是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用的。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將讀寫聽說思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便能收到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語文六上第二單元編排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友邱少云》五篇課文。本單元以革命文化內容為主題,以老一輩無產積極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傳記、故事等作品為載體,反映了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斗爭和英勇無畏等革命傳統,是典型的革命傳統教育,價值取向鮮明。如何將革命傳統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其次,革命傳統題材文章呈現的歷史畫面定格在革命戰爭年代,無論是英雄人物、革命時間,還是時代環境、革命精神,對當下的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遙遠的。如何讓文章內容真正觸及學生心靈,讓他們產生近乎感同身受的情感,這也是一個問題。
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學習場面描寫的方法,注意體會文章是怎樣通過勾畫整體和刻畫局部寫好場面的.”,習作訓練是“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是典型的讀寫結合單元。這個單元習作主題“多彩的活動”的寫作要求中,附上了三幅照片,定格了多彩活動中的精彩瞬間,所以這個單元大單元學習的學習情境也可以借鑒單元習作要求的啟發,創設定格“精彩瞬間”的學習情境,這里的“精彩瞬間”是指革命傳統教育類文章中,描寫大場面的精彩瞬間。如《狼牙山五壯士》第二自然段描寫狼牙山上的激烈戰斗的精彩瞬間;《開國大典》中既描寫整體閱兵式莊嚴、隆重的氛圍,又突顯了各個隊伍的特色的精彩瞬間等。
基于此,本單元的核心任務設計為:定格“精彩瞬間”活動分享。
要完成這一核心任務并達成概念性理解,我們將核心任務分解成幾個子任務:
子任務一:學習課文,聚焦“精彩瞬間”
子任務二:點面結合,講述“精彩瞬間”
子任務三:舉辦定格“精彩瞬間”分享活動
大單元教學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師要善于從宏觀角度整體審視教材,結合單元學習目標和課后習題,發現課文之間的關聯,另外大單元教學對學生要有導讀性任務單,這就需要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大單元教學模式對于我們來說,既是一個新的挑戰,更是一個新的提升空間。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取舍內容,分解整合單元目標,創設情境才能更好地驅動學生,語文素養怎樣在項目中有效落實,單元教學知識量大,如何兼顧后進生,知識、方法如何有效連接,這一個個難題等著我們去破解。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讓我們且歌且行,且思且進,在初中語文教學開滿鮮花的大道上奮力前行!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7
春天里相遇研語中成長
春風颯颯,人間最美三月天,在這萬物復蘇的季節,洋溢著美好的詩意。感恩遇見,讓我有幸參加了xx區初中語文“基于素養專項推進”教學研討會,聆聽了三位老師的專題發言以及李老師的教學指導,令人回味,收獲良多。
一、關注“整合”
“學習任務群”的出現以及教材的系統性、實踐性等特點啟示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可以對單元內部、單元之間、自讀與精讀之間進行恰當的整合。
實驗中學的于文杰老師極具前瞻性地指導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關注整合,聚焦關聯”。楊寨中學的陳新霞老師也講到了我們可以調整單元課型,可以整合單元學習內容。這啟示我們要靈活運用手中的教材,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對一課、一單元甚至一冊語文教材內容的重組、對課內外學習內容的整合,溝通課內外知識的`聯系,使教學內容達到最優化。
二、實踐“整合”
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試著去重組教材,整合學習單元。我們就可以按照相關人物、可以按文章的語言特點等去進行系統的整合。比如我們初二下冊課文《回憶魯迅先生》是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阿長與<山海經>》是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由于都是圍繞魯迅先生來寫,我們可以整合兩篇的學習。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資源,擴寬學習和運用領域,順理成章地使學生在教材重組后有更大的體驗與收獲。
三、注重“情境”
整合的知識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語文學習任務群具有情境性、實踐性,所以借助能讓學生去“做”的真實情境,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三位老師和李老師都提到了情境性教學,學生只有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和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才能獲得實踐體驗。
我們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進行教學,開展一些閱讀與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表達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和感受,凸顯學習內容的實用性、情境性。比如初二下冊第二單元所選的文章都是表現家國情懷的作品,但抗美援朝、木蘭代父從軍等故事離學生實際比較久遠,那我們就可以通過觀看電影的方式讓他們有直觀真切的感受,去體會當時人物的精神品質和愛國情懷。我們還可以列舉講述現代人身邊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英雄們,這樣就能夠與學生生活的現實社會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真切的愛國主義情感。
每一次的教研活動,都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新課標也有許多內容需要我們深入研讀與實施踐行。所以要不斷加強學習與反思,努力錘煉語文功底,提升業務能力,這樣才能讓自己成長,才能真正成為一位不負眾望的好老師!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8
得之心而寓之行也
20xx年3月1日,在xx實驗中學的學問講堂召開了xx區初中語文“基于素養專項推進”的教學研討會。全區初中學校語文同仁齊聚一堂,實驗中學的于文杰老師、開發區實驗學校的申學欠老師以及楊寨中學的陳新霞老師為全體語文人獻上了三場干貨滿滿的專題發言。
三位老師的發言均著眼于20xx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的變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組織和呈現,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要圍繞特定主題,組織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語文實踐活動,任務群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學習任務群的設置分為基礎型、發展型和拓展型三個層面,其中基礎層重點關注“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發展層面分為“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三個任務群,拓展型則主要為“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這兩方面。
于老師在《關注整合聚焦關聯》的發言中分享了自己對學習任務群的設計經驗和思考。她聚焦發展層面中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設計了“三步走”,分別是:設置主題情景—整合學習路徑—變革學習評價。
申老師關注到的也是拓展型任務群的設置,與于老師不同的是,申老師聚焦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任務群設計上。在實用文的教學中,緊扣“實用性”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并且改變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關注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養成和發展。
陳老師對“大概念”和“單篇”的教學有獨到的見解。在她的解讀中任務群的設計以“大概念”為統領,打破單元教學的限制,統整教學資源。在教學評價中充分發揮量表的作用,幫助學生具體明確的認識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本次教學研討會我收獲最大的部分是關于情境性的理解。申老師在發言中提到,所謂的真實情景并不是完全符合現實生活的情境,而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未來可能遇到的情況為依據,創設心理上的真實情境。學生依托現有的知識經驗,對將要發生情節事件進行預先處理,教師予以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解決未來問題的最優解。
比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關于新聞文體的教學實踐中,能夠創設的真實情境就可以是“設想我是一位新聞編輯”,對于某一事件如何進行新聞報道。從前期設計新聞采訪稿,到后期完成整篇新聞的寫作,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哪些規范,應如何遣詞用句,應達到什么目的等,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實踐—理論—實踐”之間的聯系。像這樣設身處地擔任某種職務、進行具體實操的情境,對于學生而言即是未來有極可能發生的心理上的真實情境。
真情境激發真情感,真情感推動真提升,真提升養成真能力。
除了真實情景,新課標中關于學習任務群的提出還標志著從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的角度再次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學習任務的設計應時刻貼近當下學情,學習任務的實施路徑也應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學習的目的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提高。在這方面,于老師和陳老師的發言給我很大啟發。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學習的敲門磚,于老師對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課的活動設計讓我眼前一亮!叭蝿杖杭偃缯n文中的那個老師是你的班主任陳老師,請你再讀課文,講一講陳老師的故事。”這個活動一下就打破了書本與學生現實生活的壁壘,文中的老師不再是一堆文字堆出來的二維形象,她變得具體,鮮活。這也讓我聯想到,整套教材中有太多關于師生情誼的課文,《別了語文課》《再塑生命的人》《藤野先生》……果然,關節打通以后,觸類旁通,就變得輕松多了。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教學之樂,得之心而寓之行也。在教學研討中不斷充實自己的同時,我也該將所得的經驗轉為行動,寓于教,寓于學,實現與生共學的真成長。
【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參加臨沂市初中語文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10-07
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03-31
教育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05-31
教學研討會03-11
教學研討會總結08-09
思品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范文08-0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02-28
初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范文09-03
教學研討會14篇(推薦)06-09
口語交際教學觀摩研討會學習心得體會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