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exical
從1896年英國Morgen博士在《英國醫學雜志》第一次提出發展性閱讀障礙開始,對它研究和治療工作延續至今。根據發展性閱讀障礙定義,患者都是在認知、情緒發展正常的孩子,Mogen博士報告中那個英國小孩子,一個12歲聰敏活潑的男孩子,但是不能夠閱讀文字,當時稱他為天生的“字詞盲”。
在英語國家中,經過長期調查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一般認為,發展性閱讀障礙在學齡兒童中發生率是10%--15%,在學習困難兒童(LD)中發展性閱讀障礙高達85-95%。由于發展性閱讀障礙兒童有著正常的智力和正常教育機會,沒有明顯的神經或器質上的缺陷,卻不能夠獲得正常的閱讀能力,嚴重影響了兒童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普遍的重視,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社會,對閱讀障礙的理解逐漸深入和完善。目前一致的證據表明,拼音文字中兒童閱讀障礙出現在單詞水平,主要是語音加工方面,在形音轉換過程中存在困難。
另外,還有部分研究者從視覺加工的角度,研究視覺加工障礙對閱讀造成影響,特別是在兒童學習閱讀的早期階段。
漢語和英語在是不同兩種語言,在文字系統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最初有人否認漢語中存在閱讀障礙,認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學習者能夠對字詞進行整體反應,不容易產生閱讀障礙。但是1982年Stevenson的測驗改變人們這個觀念,當時他采用標準化的閱讀測驗和10個認知測驗,分別在日本、臺灣和美國的五年級學生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臺灣和美國的閱讀障礙達到發生率分別是5.4%,7.5%,6.3%。1984年臺灣本地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漢語兒童的閱讀障礙發生率并不低于西方。在大陸,閱讀障礙一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原因是多方面。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提出和中小學減負教學,大陸教育界更加重視兒童學習技能的培養,閱讀問題日益突現。
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有些智力正常、享有同等教育機會的兒童,不能夠勝任語文的學習。以往總是習慣于在注意力、學習興趣來解釋。在證實漢語中同樣存在閱讀障礙的事實后,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視野。目前在對漢語閱讀障礙的研究和分類中,語言心理學家還沒有提供比較一致的意見,但是下面的觀點是他們認為在漢語閱讀中是適用的:
1)學習閱讀的過程是兒童如何從初級的學習狀態發展到閱讀技能的高級狀態,關鍵問題是詞匯表征的豐富,簡單的說就是詞匯量增加和表達的準確。已有的調查表明80%教師認為閱讀困難的學生詞匯量少;同時研究者發現這些兒童在音同、形似、近義的詞條上容易混淆。
2)漢字識別需要字形和語音的匹配,漢字的形音義之間的聯系有很強的任意性,閱讀障礙兒童沒有發展出它們之間豐富的連接,導致了在聽寫、辨析等任務上的落后。
3)字詞水平的落后,直接影響兒童更高水平上的閱讀,造成閱讀理解的巨大負擔。
4)漢語閱讀障礙中同樣存在語音加工障礙,大陸和臺灣的研究結果都證實了這一點。
下面情況是語言心理學家來診斷閱讀障礙的一些現象依據,你自己可以試一試:
項目檢查
1)經常忘記一個學過的字該怎么寫
2)閱讀時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3)經常混淆同音字的意義
4)經常把形狀相似的字寫混淆
5)在根據拼音寫漢字的作業中總是做得很差
6)學過的字常常不會讀
7)在聽寫測驗中常常做得不好
8)經常混淆形狀相似字的意義
9)常常不理解字在詞中的意思
10)不理解一個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發展性閱讀障礙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等到提高和恢復的,這為我們的學校語文提供了很好視角和思路,同時也有助于我們學生和家長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成績和學習狀況。目前在國內眾多的閱讀障礙研究者和機構,在實驗室研究的基礎上,逐步提出自己的康復計劃和培訓方案。
來自:北大中文論壇
[漢語閱讀障礙現狀]相關文章:
2.漢語活動教案
4.我的老師漢語教案
6.文秘專業就業現狀
9.師德師風現狀論文
10.學前教育現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