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桂中學 劉嘉德
全面復習,突出重點,反復訓練,抓好熱點,這是高考備考的一般原則,也是切實可行的操作要領,身處一線的師生對此并不陌生,至于什么是“重點”“熱點”,什么是“一般”“冷僻”卻有不同的理解:也許眾所周知的“重點”“熱點”因大家的全力以赴而膠著,最后成為獲取相對分數的冷點;而普遍承認的“一般”“冷僻”之處卻可以突出奇兵,最后成為獲取相對分數的熱點。
現根據2002年備考體會及2003年備考設想簡單談談我們對備考中“冷”與“熱”的理解。
一、“冷”題海戰術“熱”課本
要求心中有“高考”二字,但并不是心中只!案呖肌倍,如果在復習時,每節課,每個知識點都講哪些是高考要考的內容,甚至高一高二開始講課始終不離高考,那只能讓人心生厭煩。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實際運用能力是最重要的,這種能力的培養一直要貫穿到高三結束,其實,如今的應試能力就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良好的素質之上的。只著眼于短期效應搞題海戰術而忽視夯實基礎,發展能力,就會欲速則不達,難以取得高考好成績,而語文課本恰恰具有選例典型,知識介紹全面,訓練系統等特點,這正是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所需要的?梢宰鬟@樣的假設:語文課本如果可以冷處理,我們何不從高一開始做高考題!2003年高中應屆畢業生是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屆,這套教材講究人文性、藝術性,眾多篇目都是備考的藍本。
二、“冷”猜題押寶“熱”趨向
是有不少人喜歡尋找高考“捷徑”的,總希望不費什么力氣就拿高分,因此,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猜題押寶上,老在琢磨考哪一題哪一題,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試想,漢語言那么豐富,生活那么多彩,高考題又那么靈活,猜題押寶能行嗎?
但這并不意味著高考試題不可捉摸,無章可循,大凡經驗豐富的高三語文教師,對每年的高考命題方向都能心中有數。他們的這種功夫來自對“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透徹研究。此外,各種考試刊物上的命題試題研究文章,大多是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從中也可揣摩出一些試題改革的趨向。
三“冷”堆資料“熱”選擇
現在的復習資料那真叫鋪天蓋地,學生又多以為資料越多越好,殊不知,有不少資料互相抄襲,粗制濫造,錯漏百出,而且常常是一種資料一個說法,弄得學生窮于應付,無所適從。
這就要求老師在資料的選擇上付出一份熱心,認真挑選一種比較理想的,作為復習藍本:1、質量有保證的;2、資料不宜一味厚實,因為它往往是堆積了歷年高考試題和無數摸擬練習題,學生用這種資料,很有可能又跳入“題!;3、資料對語文各個知識點的介紹要有系統性和條理性,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點撥要富有科學性和啟發性。
以上是2002年備考體會,下面再談談2003年備考設想。
2003年的《考試說明》自然是備考的重要依據,但反復研究2002年的考試說明與當年的高考題目就可以發現,2002年考試說明中許多曾明確表明不作為考試內容的“點”在2002年的試題中或顯性或隱性地出現了,因此,我們在2003年的備考過程中除抓全面之外,需要把一些“冷”點作“熱”處理。
一、“熱”化語法分析訓練
新的“教學大綱”淡化了語法教學,《考試說明》基本不提語法,因此,許多教師在初高中教學中也淡化甚至不進行語法教學,在高考備考中也是蜻蜓點水,致使許多學生基本的語法知識欠缺、對錯句病句既無法準確判斷,更談不上修改。
實際上一份試卷中的病句題,短文修改題仿寫題都需要這方面的知識。如2002年全國卷第23題,“校園寬帶網,多媒體教室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夾在兩個獨立句的中間,沒有任何附著,它自己顯然是個名詞性短語,不是一個句子,許多學生并不知道如何去填補起缺失的成份而使語句搭配連貫。再如第24題中有“短語格式協調一致”的要求,從最后的結果來看,什么叫短語格式,用哪一種格式做基準同化另三句話,沒有基本的語法知識,沒有必備的語法分析能力就會損失慘重。
二、“熱”化文化常識教學
2002年《考試說明》,沒有對文化常識作必考的要求,然而在2002年的試題中涉及有9分之多,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2002年全國卷第11題對“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中“結發”的解釋,從表面上看是詞的解釋,實際上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常識內涵。“結發”是說古代男子從成年時開始束發,所以把初成年、年輕時稱為“結發”。第17題詩歌鑒賞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們知道“折柳贈別”的文化內涵,“柳”與“留”諧音雙關,有惜別懷遠之意,問題便很容易解答了。
顯然,文化常識在2002年全國試卷中隱性地出現了,蘊含在試題相應的地方,只是對能力的要求更高而已。
三、“熱”化詩意化仿寫
仔細把握2002年全國卷第25題仿寫的例子,“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濤聲是音序,魚蝦、海鷗是海的文字”。從單個句子看,仿寫的比喻句并不比前幾年難,然而,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品味,就不單是一個仿寫的例子,而是一首意境相當優美、想像比較奇特的新詩,與其說是修辭仿寫題,不如說是仿寫一首新詩,2002年《考試說明》規定不在選擇題中考現代詩歌,而命題者卻在仿寫中變換了一種新的形式,因此,在2003年的備考中,我們的思維應盡快轉軌,在仿寫題的備考訓練過程中,“熱”化仿寫訓練與新詩理解的對接。
四“熱”化作文的審題訓練
自從話題作文不在審題方面為難學生的思想萌生之后,確實給高考作文命題的沉寂局面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然而,許多語文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質疑,認為話題作文不利于思維的訓練,不利于選拔人才,順應這種呼聲,2002年的高考題已融入了審題的思想,這不能不引發我們對話題作文審題的深刻反思。
2002年的高考作文,“話題”為什么定為“心靈的選擇”而不是“選擇”,從中可以看出命題者的“苦心”:作文一定要圈定在“心靈”的內圈選擇,“在選擇的時候,都必須有內心的活動,思想的參與,精神的指引;都必須傾聽靈魂深處的聲音,讓隱秘的內心站出來進行選擇”(命題者語)”。
話題作文從1998年開始朦朧地引進,到1999年明確地提出,2002年進一步完善,歷時5年的發展,日臻完美,它回避了話題作文的弊端,又引進審題的機制,因此,在備考的過程中應“熱”化話題作文的審題訓練。
作者郵箱: Liujd@263.net
[高考語文備考的冷與熱(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月考的總結與反思
2.形容思考的成語
3.高中?嫉奈难晕
7.月考的反思與總結
10.期中考的總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