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歡迎來到瑞文網!

      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

      時間:2022-03-08 18:07:50 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

        一、平均數的聯系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都是來刻畫數據平均水平的統計量,它們各有特點。對于平均數大家比較熟悉,中位數刻畫了一組數據的中等水平,眾數刻畫了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情況。

        平均數非常明顯的優點之一是,它能夠利用所有數據的特征,而且比較好算。另外,在數學上,平均數是使誤差平方和達到最小的統計量,也就是說利用平均數代表數據,可以使二次損失最小。因此,平均數在數學中是一個常用的統計量。但是平均數也有不足之處,正是因為它利用了所有數據的信息,平均數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

        二、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均數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課題:

        求平均數。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2、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意義的理解。

        3、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教師重點和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片、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談話引入:(出示幻燈教師家的書櫥)現在我的書架上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

        (1)學生思考,想象移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按要求疊圓片,第一排疊2個,第二排疊7個;第三排疊3個。

        師:看著面前的圓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我想使每排的圓片同樣多?

        師:是個好問題!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圓片同樣多。先動手活動,再互相說說法。

        小組活動討論。

        匯報交流。

        生1:我們先從7個里拿出1個給3個,再從7個里拿出2個給2個,這樣每排的圓片就同樣多了。

        生2:我們是以最少的一排2為標準。從7個里拿出5個,再從3個里拿出5個,然后把這6個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個,和原來2個合起來,每排都是4個,也同樣多。

        師:不管怎樣移,我們都是把個數多的移給個數少的

        請你想一想:在剛才移動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規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不相等 相等

        小結: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幾個不相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那個數就是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2、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才同學們用各種方法示出了平均數,請你選擇最喜歡的方法,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數是多少?)

        生1:我是這樣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數是5,我在加的時候還用了湊十法。

        生2:我是從7拿出2給3;6拿出1給4,通過移多補少得出7,3,6,4的平均數是5。

        出示幻燈:身高情況

        先估計一下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較一下估計準不準,誰先算好自己上來寫到黑板上。

        生1:我是這樣想的,152拿出3個給146,151拿出2個給147,那么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是149。

        生2:我是這樣想的,這列數從146到153,里面少148與150,148與150的中間數是149,所以這些平均數是149。

        三、拓展練習

        1、應用一。

        小組活動:拿出準備好的調查表,先用計算器求出平均數,再互相交流看法與觀點。(調查表有小組成員的體重,身高,家里近幾個月的電話費、電費,上周的氣溫情況等)

        交流反饋。

        師:看了兩(三)組平均體重數據有何啟發?[根據“平均數”可以對兩(三)組體重進行比較]

        師:教師還收集了一組數據,發現我校第一季度用電情況如下表:

        1月

        2月

        3月

        800度

        1000度

        900度

        (1)說說從表中你有什么發現?

        (2)算一下我校第一季度平每月用電量。

        (3)預測4月份的用電量。

        (4)小組討論,學生間交流。

        (5)指名匯報:你是根據什么來估計的?

        2、應用二。

        請用計算器幫這位小選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

        生2:我不同意,我認為應該去掉一個最高分、一個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這樣才公平、合理。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你有沒有在哪里見過?(奧運會、電視比賽等)為了使比賽更公平,通常在比賽中采用這種方法求平均數。

        3、應用三。

        師:星期天,小麗高高興興去學游泳。她碰到一個難題,原來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麗身高134厘米,她在這個游泳池中學游泳會有危險嗎?

        □會 □不會 □可能會 □可能不會

        (1)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交流。

        (2)指名說說(3個)

        (3)學生評價。

        師: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他的實際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們在對待實際問題時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對待。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問題嗎?

        五、課外延伸

        推薦作業:

        現在你對教師上課開始的問題“我們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決嗎?這一問題就留給大家課后去解決。

        平均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8、59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豐富的實例,經歷進一步了解“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能夠根據具體情境,利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在電視里看過歌手大賽嗎?你知道比賽的評分規則嗎?

        去年暑假,中中央電視臺舉辦了全國少兒藝術大賽,瞧,這是紅星小學的王璇參賽的照片,那她當時得了多少分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出示參賽照片

        二、探究與體驗;

        1.瞧,這是7個評委給她亮出的分數牌,(課件出示評分牌)

        95分

        95分

        96分

        85分

        98分

        93分

        你能幫她算算她最后得了多少分嗎?在練習本上試試吧。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算完后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

        剛才,同學們計算得的很認真,討論的很熱烈,下面誰來告訴大家你的答案,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指名回答。

        生評價誰算得對。

        4.師小結過渡:

        是的,在好多電視比寒中,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往往采用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的規則評分。但是在體育比賽中還能用這樣的評分規則嗎?

        5.議一議: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立定跳遠比賽嗎?老師是怎么給你計分的?下面是王平同學五次試跳的成績: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167厘米

        那么裁判員最后給出的成績是多少呢?是怎么算的呢?告訴你吧,他的成績是169厘米,而不是他的平均成績: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全班交流。

        6.師小結:同學們說得都很有道理,是的在體育比賽中,為了給每個人更多的機會,鼓勵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往往用隊員的最好成績作為他的最后成績,而不是用他幾次試跳的平均成績。

        7.通過以上的學習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識?

        三、實踐與應用;

        師過渡: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求平均數的情況,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動你的小腦筋認真想一想,下面的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嗎?

        1. 出示練一練第1小題。學生獨立完成前兩步,然后集體訂正。

        第(3)個問題請同學們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集體交流。

        2.出示第2小題,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3.出示第三小題,生獨立完成第一步,然后集體訂正。

        第二步,首先讓學生說說:第四組這幾個同學,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搞清什么是達標。那么50米的達標成績是10秒,比這個成績慢的同學就沒有達標。想一想是哪個同學呢?和同學說說你和想法。全班交流。

        四、拓展與延伸:

        出示“問題討論”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小明不會游泳,如果水深超過他的身高,就可能有危險,那么這個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米20厘米,說明了什么?小明會不會有危險?

        請同學認真思考,然后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從學生生活入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興奮的學習狀態。

        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計算、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及善于與同學交流的好習慣,從而使解題思路更加清晰。

        培養學生敢干發表自己不同見解的好品質以及耐心聽取別人說話的好習慣。

        讓學生在討論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在交流中培養表達能力,

        對本節課新知識進行整合,使學生對新知識通過回顧能牢固地掌握。

        在本環節中學生能獨立完成的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個別輔導。

        對學生普遍感到有困難的題,稍作點撥,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桌或前后桌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運用剛學過的平均數知識,對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推理、判斷,從而使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的重要性。

        在本環節中如果有同學能完整說出比賽的評分規則,就應該給予鼓勵“×××,你懂得可真多。”如果學生回答不出,就由老師向學生詳細說明比賽的評分規則:

        為了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實際比賽中,選手的最后得分是這樣計算的;在所有評委所打的分數中,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剩下的幾個評委的平均分。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1.(96+95+95+96+85

        +98+93)÷7=94(分)

        想:我先把7個評委所的評分加起來,然后再除以他們的人數,也就是求出平均分。就是她的最后得分。

        (2)(96+95+95+96+93)÷5=95(分)

        想:我先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再計算剩下5個評委的平均分。

        還有可能出現計算錯誤的現象,讓學生找出錯誤原因。

        學生可能出現的回答有;

        1.王平最遠能跳169厘米,說明他有這樣的潛力,應該把這個成績算做他的最后成績。

        2.因為如果最后算王平的平均成績的話,就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最好水平,所以用平均成績做為他的最后成績不公平。

        第三個問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可以準備28×7=196(箱),這樣可以保證貨源充足,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意見,但這樣容易造成貨物積壓,過期飲料就賣不了了。

        答案應該是下周應準備和本周售出總數同樣多的飲料最合適。

        什么叫“達標”;國家頒布了少年兒童各年齡段的體育鍛煉標準,達到這個標準的就叫達標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當然就沒有達標了。

        “平均水深1米20厘米”,說明這個游泳池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淺的地方可能還不到1米20厘米,深的地方可能會超過1米40厘米,”所以小軍在這個池中是有危險的。

        平均數教學設計3

        教學要求:

        1、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

        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統計。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意義

        “1”:說一說題目說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處處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淺)

        “2”:自己看題,同桌討論。

        全班交流:

        你認為哪些平均數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數的練習:

        1、“3、4、6、7”題。

        “3”:從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獨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這張表格,你還想到了什么?你還能向大家說說哪些(1)和(2)題沒能介紹的情況?

        “4”:

        (1)先算一算三年級平均每組植樹的棵數。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數是11棵,不計算,你能不能判斷它是錯的?為什么?

        假如是6棵呢?為什么?

        看著這張統計圖,你能不能給出平均數的范圍?

        (2)哪些小組植樹棵數比平均棵數多?哪些比平均棵數少?

        “6”:(1)同桌討論,可以怎么估計?

        介紹自己是怎么估計的。

        (選取6個數據中處于較中間位置的一個,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補少后是否和它較接近,進行調整,學生有合理的方法也應給予肯定)

        (2)你還能說出這個小組同學身高的哪些情況?

        “7”:獨立練習。

        “你還發現什么?”盡量讓學生從多角度說一說。

        2、“5、8”題。

        “8”:先說一說這一題的解決過程。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記錄、解答問題。

        “5”:課堂上老師指導說清要求,課后學生完成。

        三、“你知道嗎?”

        舉例:歌唱比賽,評委給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那么這位選手的最后得分為?

        學生計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學生計算(78+80+81+82)÷4 約為80分

        看一下評委給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這個情況,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有一位評委打分過低,所以為了保證最后的結果更客觀、公平、合理,一般在評比打分時,會去掉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

        教學后記:第一題學生討論十分激烈,最后還是得出了結論,下水是會有危險的,因為深水區可能會超過145厘米。由此強調,平均數在最大數和最小數的中間。

        平均數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P131~13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學會求平均數。

        2、學生經歷探究求平均數的過程,培養操作、觀察、歸納、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小正方體、學習評價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展示校園籃球場上四(1)班和四(2)班籃球比賽的精彩片斷四(1)班的得分明顯落后,學生觀賞。

        提出問題: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練,這時你準備怎么做?你在換運動員上場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出示兩名運動員平日訓練在小組賽中的得分情況統計表,如下:

        現在就請你當教練,根據上面統計表中的數據,你會選誰上場?并說出自己強有力的理由。(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

        [評析:教師恰當運用CAI課件,創設一個學生熟悉且比較喜歡的真實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況下“需要換人”這樣一個生活化的問題。這樣,不僅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賽中得分情況統計表,又將生活化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分”換人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與明確了方向。]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怎樣計算7號和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呢?下面,請同學們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組合作,共同來探討。注意:一個小正方體代表一分。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

        1、小組合作探求算法。

        2、匯報交流。

        操作法:重點讓學生把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方法講明白。

        小結:剛才同學們都是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把多的移走補給了少的,使它們變得同樣多,這個同樣多的數就是它們的平均分。

        計算法:重點讓學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來外,還可以先求出各場得分總數,再除以上場的次數,也可以得出每個隊員的平均分。

        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了選誰上場的問題。因為7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1分高于8號運動員的平均分10分,所以應選7號運動員上場。同時,我們知道求平均數有兩種算法,數據少的時候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多的時候用計算的方法會更方便。(板書課題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評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了自主性、探索性與合作性。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空間里運用手中的材料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解決了問題。這既是一個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只是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學生的活動中,和他們平等相處,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引領學生歸納概括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10分的理解:你對10分這個數是怎樣認識與理解的?與它的各場得分相比較,你有什么發現?10分是8號運動員哪一場的得分?

        對11分的理解:11分是7號運動員第三場的得分嗎?為什么?它是什么?

        小結:平均數比大數小,比小數大,介于二者之間。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可能存在于一組數據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板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評析:在學生的親自感受中,他們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粗淺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實踐運用,體驗生活

        在生活中,你見過平均數嗎?

        (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平均數的例子)

        在我們的生活、生產,特別是在統計當中,平均數的應用非常廣泛,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整體水平與分析存在的問題。

        評價時,師問:看著王紅的成績,你想對她說點什么?

        不計算,估一估他們的平均身高會是哪個答案?(讓學生談觀點,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先不計算,同學們估計可能會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一下,他們的平均成績是多少次?

        4、過河問題。

        身高145厘米的小華,要過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沒有危險?(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平均數的意義)

        通過這個題目的思考,你覺得應該對大家說點什么?(沒錯,徐老師希望同學們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來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評析: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形式多樣,且能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實際,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現如何。現在請拿出學習評價表,給自己一個誠懇的評價吧!(附表,如下)

        學習評價表

        本節課,你認為自己的表現怎樣?請在相應欄目中填上相應的分數,并算出平均分。(優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組交流后,學生展示)

        看著自己的評價表,你想對大家說點什么?你覺得本節課有什么收獲?

        師評價:其實,從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節課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徐老師相信在評價過程中,同學們又一次加深了對平均數的理解。

        [評析: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通過自己給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計算,既強化、鞏固了本課學習的內容,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體現了課程標準倡導的評價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時還為隨后的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可謂“一舉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平均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借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象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并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么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采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鐘。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于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 )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準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

        (1)平均數是一個什么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平均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P92~94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使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昨天中午我們代伙的同學在教室里舉行了一次套圈比賽,他們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們套中了幾個?

        2、指名匯報,回答問題

        陳璇:5個;戴之淳:3個。問:陳璇套得準一些還是戴之淳套得準一些?

        孟子又:3個;陸庭臻4個。問:是這兩位女生套得準一些還是這兩位男生套得準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談話:(出示主題圖)。看,圖上的同學們也在套圈,他們每人套了15個。

        4、指導學生看圖,讀圖(縱、橫軸表示的含義;每一格表示的數量)

        5、問:你能從圖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嗎?(根據學生回答在圖中標出數量,并根據回答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看出數量的多少的)。

        6、問:除了能從圖中看每人套中的個數外,你還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問:你能不能從圖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呢?

        2、指名匯報,說明理由。

        3、說明:有道理。他們兩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我們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地比較,只有分別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用這樣的數來體現他們套圈成績的整體水平。

        4、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觀察男生成績統計圖,想一想,怎樣使他們每人套中的個數相等?(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移多補少”并板書。)

        ⑵列式計算。理解算式含義。(歸納“先合再分”并板書。)

        ⑶說明: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它表示將原先幾個大小不等的數,通過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個相等的數。

        4、女生套圈成績的平均數。

        ⑴你會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數嗎?

        ⑵學生嘗試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⑶評析:*算式每步的含義。

        *這里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總數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這里是什么數?表示什么?

        *現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嗎?

        5、觀察統計圖,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個,這里的平均數“7”比哪個數大?比哪個數小?

        再觀察女生成績統計圖,平均數“6”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點呢?

        6、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這一組數據都等于這個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數相等。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P94.2

        出示題目,問:這三條彩帶中最長的有多長?最短的呢?這道題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計出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在()cm——()cm之間?

        學生嘗試練習后評講。

        2、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平均數,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數,接下來我們要遇到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題。

        ⑴小強身高30厘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書香校園”活動中,我校同學平均每人捐書3本。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本書。⑶學校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學校籃球隊中可能有身高超過160cm的隊員。

        3、出示本班級第一小組學生身高情況統計表。(如下)

        ⑴老師請一位同學幫著算了一下這個組同學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結果是“這個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計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對不對呢?(后出示正確的計算結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測一下,三(3)班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多少厘米嗎?

        ⑶老師也在網上查找了一些資料:我國三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35cm。看到這個數據,結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評價總結

        1、剛才同學們都參與得很熱烈,你們覺得田老師這節課上得怎么樣?如果請你給這節課打個分,你會打多少分呢?每個小組商量一下得分情況,然后給出一個分數(10分制)。

        問:這么多分數,以誰的分數為準呢?(計算平均分)

        2、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平均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2.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數感。

        3.在生活中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滲透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耳鳴目染的生活現狀創設不同層次的問題情景,學生在答題過程中逐步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動手移、合與分的操作和思考交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從中滲透安全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同學們,現在全區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的活動,作為市民,我們也要為此付出一份力量。你看,陽光學校三(2)班的同學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撿別人丟棄的礦泉水瓶比賽,他們班共有37人,每 3人為一組,可以分幾組還剩幾人?37÷3=12(組)……1(人)

        【設計意圖】:用學生耳鳴目染的生活情景創設問題,即復習了平均分,又為下一個環節做好鋪墊。

        (一)兩隊人數相同,比總個數。

        他們班每天從2個組中評出一組“美麗之星”,你覺得他們哪一組獲星?

        出示:

        A 組

        B 組

        生:B組獲星。

        師:你是怎么比的?

        生:當他們人數相等時,比較撿的總個數就能比出哪一組獲星。

        (二)兩組人數不同,比平均數,發現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兩組,看看哪一組獲得這天的“美麗之星”出示:

        C組

        D組

        生:我的建議也是比較他們的總數?

        生:我有不同意見,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公平。

        師:你很會觀察統計表,而且說得很有道理,你們看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公平。

        師:那怎么比才公平呢?

        生:減少1個人

        生:我認為不好,他們班每3人一組,剩下1個人,這個人不管放在哪個組,都會有一個組是四個人的。我們不能忽視別人的勞動成果。

        師:說得多好!你不但會分析問題而且很會做人!

        師:人數不同,我們怎么比才公平呢?以四人小組討論,看看哪一組能想出好辦法。

        【設計意圖】:利用這班分組后多一人的人數沖突,產生人數不同如何比的問題,提升探究問題的興趣。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學生匯報)

        生: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平均分”,也就是求C組平均每個人撿得多少個和D組平均每個人撿得多少個。

        師:那我們怎樣平均分呢?

        學生訴說小結:也就是使每組中的每個人撿得同樣多。

        學生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在紙上畫一畫,算一算來探究同樣多的方法。

        (學生用學具探究方法)

        師:誰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師結合學生的匯報,利用課件呈現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數學上,像這樣從多的里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就叫“移多補少”。【板書】

        師:誰來匯報 D組的呢。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D組同樣多的?

        (生講師再次呈現移多補少過程)

        探討不同的方法引出列式計算。

        板書:C組 :(6+9+3)÷3 D組:(2+6+8+4)÷4

        =18÷3 =20÷4

        =6(個) =5(個)

        學生指著板書說說先合后分的方法。

        師:你為什么C組除以3, D組除以4呢?

        生:因為C組有3人而D組有4人。

        歸納得出:總數量÷總份數

        談話:你給我們帶來了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同學們都給你掌聲了呢,謝謝你!小結: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后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一樣多。數學上我們把同樣多的這個數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完善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設計意圖】:由統計圖顯示出人數相同,收集個數不同;人數不相同,收集個數不相同兩種情況,這樣出現更為自然、合理、減緩了求平均數的坡度,強化了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和理解,體驗到了實際問題的感受。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了導引,學生不僅學會了平均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培養一種質疑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二、深入理解平均數的定義(意義)

        師:C組的總數量是多少?總份數呢?平均數是?

        師指著板書學生匯報,明確6是6、9、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5是2、6、8、4這四個數的平均數。

        仔細觀察兩條平均數的虛線,超于虛線的瓶子和不到虛線的瓶子,你發現了什么? (同桌交流)

        生:超出平均數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數的部分相同。

        生:平均數比這里最大的數小一些,比最小的數大一些。

        生:平均數是在這組數據的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師:還有發現嗎?

        生:C組的數據還有和平均數恰好一樣的。

        師:C組撿的平均數是6,這個6是誰撿得的個數?是洋洋撿得的個數嗎?是花花撿的個數嗎?還是晶晶撿的個數?

        生:都不是。這6是C組平均每人撿得的個數,是3個數的平均數。

        師: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師:我們比較這兩組的平均數,哪個組獲星了?

        生:A組獲星了,

        師:同學們,課下我們也可以加入他們班的活動,為了美麗廣西實行“彎腰行動”吧

        【設計意圖】:要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問題設計很重要,在此,我組織學生從對統計圖紅色虛線觀察比較,直觀地看出超出平均數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數的部分相同,進而加深理解移多補少來求平均數,感悟平均數的特點。

        三、用一用,怎樣理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師:我們在分析剛才這些活動結果的時候用到了平均數,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家還在哪里見到過平均數呢?(學生自由交流)

        師:同學們都談論得非常熱烈,有平均成績,平均速度,平均水深,平均年齡……

        師:老師也帶來一些素材:(課件出示)

        小結:從這兩個國家男女的平均身高可以看出哪個國家的人身高一些,因為平均數能代表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下節課我們再進一步來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過渡:平均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下面幾個有關生活中的平均數吧!

        【設計意圖】:感受生活中平均數的意義,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一)平均成績

        下表記錄了三(2)班同學在大課間進行一分鐘墊球比賽冠亞軍成績表,請你算一算誰是冠軍

        (學生獨立填寫表格,有的很快就算出了結果,有的還在筆算)

        師:你為什么算得這么快?能把你的小竅門告訴大家嗎?

        生:我利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從小明第二次移1給第三次,就得平均數99。

        師: 你真是個機靈的孩子,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看小亮的,是多少?(93)。

        用列式計算的同學說說做這道題的體會從而總結出:數量少的容易看出平均數的就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量比較多不容易看出的,再用先合后分的方法。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從中發現優化平均數的方法,提高思維敏捷性。

        (二)歌詠比賽平均分

        出示

        要求算出1號選手的實得分

        師:打分最高的是多少分?最低分呢?不計算,你能估計一下1號選手平均得分在什么范圍之內嗎?猜猜1號選手平均得分是多少?

        學生的答案在82到97之間

        猜完列式驗證自己的答案。

        (出示評分規則: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來確定最后實得分。學生再算最后得分)

        小結:平均數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還要根據具體的游戲規則,聯系實際去思考來發揮它的作用的。我們學到眾數,中位數時會進一步比較。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練習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受到最大數和最小數的影響,為了公平起見,還要根據具體的游戲規則來算。從中也為日后學眾數和中位數埋下伏筆。

        (三)平均水深

        老師這里有一道有趣的問題

        一條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小明身高是140厘米,他想:在這條河里學游泳不會有危險。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小河平均水深是100厘米,如果深的地方超過140厘米,小明到河里游泳就會有危險。

        (課件出示河的截面圖)如果要在河邊立一塊警示牌,你會怎么寫才能讓人一眼看出危險性呢?(出示:最深處約250厘米)

        出示最近溺水事故案例,希望同學們不要到河里去游泳,注意人生安全!

        【設計意圖】:平均水深這道題,用學生日常生活常識,知道一般河流水下深淺不一,利用出示截面圖和建立警示牌起到警示作用,進而滲透安全教育。用典型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一種思維方式。

        四、總結評價,感受成功。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

        從學生回答小結出:平均數介于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還學會了靈活應用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

        布置作業: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課本P44練習十一的第1、第2題。

        課堂贈語:只要同學們善于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存在。

        五、板書設計

        平均數

        ①移多補少

        ②先合后分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C組 :(6+9+3)÷3 D組:(2+6+8+4)÷4

        =18÷3 =20÷4

        =6(個) =5(個)

        平均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下冊P92-9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平均數的意義、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問題

        1、前不久,我們漆橋中心小學三年級同學舉行了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老師統計了男、女生套中的個數,并制成了統計表。

        2、男生套圈成績統計表

        姓名李小鋼張明王宇陳曉杰

        個數4896

        女生套圈成績統計表

        姓名吳燕劉曉娟史敏敏孫云

        個數8645

        師問:男生幾人參加了比賽?女生幾人參加了比賽?你覺得怎樣才能比出誰贏了呢?學生觀察表后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個?4+8+9+6=27(個)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個?8+6+4+5=23(個)

        結果是男生勝了。

        3、師:哎呀!男生贏了,女生輸了。為了增強實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參加比賽,和實力強大的男生進行了第二次的比賽。老師統計了第二次的比賽情況制成了統計圖,我們看男、女生分別套了多少個?(板書:6、9、7、6)(10、4、7、5、4)

        請你算一算這一次男、女生的總成績分別是多少?

        6+9+7+6=28(個)10+4+7+5+4=30(個)

        這次比較總數,結果是女生獲勝!

        4、對這樣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為什么?(人數不一樣,不公平)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賽我們不是比較總數嗎?

        5、看來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比總數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那么怎樣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別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個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想出幾種方法?(必要時可以寫寫)

        6+9+7+6=28(個)28÷4=7(個)7就是6、9、7、6這組的平均數。板書:7

        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在圖上移(移多補少)板書

        那么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

        學生計算后匯報,師板書:10+4+7+5+4=30(個)30÷5=6(個)

        6就是10、4、7、5、4這組數的什么數?(平均數)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幾個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時為什么除以4?

        5、現在你知道男生勝了還是女生勝了嗎?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比女生多,表示每個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嗎?你能舉舉例嗎?

        這個平均數和平均分不一樣,平均數比較好的表現了這一隊套圈的整體水平,并不表示每一個人真的套了7個。

        6、(1)我們算了2組數的平均數了,現在同學們來觀察平均數和原來一組數,你發現了什么?先觀察平均數7和原來每個男生套中的個數,你發現了什么?

        a、每個男生套中的個數有比平均數多的,有比平均數少的,還有一樣的三種情況。

        b、平均數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

        (2)小結:平均數的大小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一組數的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表示的是這組數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這一組數都等于平均數,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數可能比平均數小,還有些數和平均數一樣。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今天的數學課上,我發現了有3位同學聽的特別認真,老師講課他們聽得很認真,同學發言他們也聽得很認真。(三人上臺領獎品,老師分別獎勵他們1支、3支、5支鉛筆)

        師:請上臺的三個小朋友數一數,手里有幾只鉛筆,然后大聲的告訴大家。你們說老師這樣獎勵公平嗎?怎樣才公平嗎?那么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們移一移。

        師: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樣移?同桌的先說,再移,臺上的3個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學生移好后,說說移的過程。

        師:你還有什么方法求出來嗎?

        學生計算,指名說出算式,師板書。

        我們知道了平均數的特點。誰來說一說,求平均數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歡用哪種方法?

        2、估一估。為了布置教室,小麗買來一些絲帶,幫小麗估一估這三條絲帶平均長度是多少?

        同學們先估一估,平均長度在()㎝和()㎝之間,為什么?平均數在大數和小數之間。

        再算一算,寫在自備本上。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嗎?為什么這個題目你不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數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補少簡單;數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橋中心小學的老師平均年齡是38歲,那么諸老師一定是38歲。

        (2)漆橋中心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馬倩同學不可能捐4元。

        5、說一說

        (1)李強是學校籃球隊隊員,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嗎?

        (2)學校籃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嗎?

        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來,把籃球隊員一共的身高除以籃球隊員的人數。

        6、想一想:出示游泳圖,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險嗎?

        平均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

        練習本、自制統計圖、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準備了8個練習本,想獎給4個上課認真、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指名學生上臺)

        引導問:老師有8個練習本,獎給4個都很聽話的同學,應該怎么獎呢?

        8個本子,獎給了4個同學,每人得到了2個,誰能幫老師把這個算式列出來?(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4=2)

        在這個算式里8稱為什么數?(總數)4稱為什么數?(份數)得到的2稱為什么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里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并板書:

        (14+12+11+13)÷4

        =52÷4

        =13(個)

        “13”在這里也叫什么數?

        (4)鞏固提問:這里為什么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活動“數小棒,求平均數”

        早自習,老師分了不同數量的小棒給每位同學,現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組。

        (1)組織學生活動,數一數、算一算,然后求出你們這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學生匯報,并說一說你們是怎么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3)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活動:求平均身高

        在小組內測出每個同學的身高,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后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么樣,學懂了沒有?

        平均數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體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能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具、學具準備:

        PPT等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數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信息。

        2、師提問:為什么你們認為平均年齡、平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這些都是平均數呢?能解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嗎?

        3、師:看來大家對“平均數”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這節課,我們就去數學王國探索一下有關“平均數”的奧秘。 板書:平均數 你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4、師:看來同學們對平均數充滿了好奇,一起進入迷宮探秘。

        二、構建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觀察棋子,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

        師提問:看著你面前的棋子,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還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2、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動手操作: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樣多。

        師提問:現在每排棋子都是幾個?這個數,你能給他取個名字嗎?

        這個平均數4與原來每排棋子的個數有什么關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

        師:四人小組合作,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數,并且把你們小組獨特的方法取個名字!等一下我們來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命名獎。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愛動腦筋!

        ①小組活動討論。

        ②匯報交流。(生說方法多媒體顯示棋子移動過程)

        移多補少! 先假設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討論、嘗試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數,而且探索出了許多求平均數的方法。那么你們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嗎?

        四、課堂總結

        1、你現在所認識的平均數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五、隨堂作業

      【人教版平均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教學設計《山雨》12-25

      人教版《背影》 教學設計11-02

      觀潮教學設計 人教版09-27

      新人教版《夜色》教學設計12-23

      人教版教學設計《搭石》12-18

      人教版教學設計《山中訪友》12-24

      人教版語文《背影》教學設計11-02

      《觀滄海》教學設計(人教版)11-18

      人教版語文《觀潮》教學設計11-05

      人教版觀潮優秀教學設計09-27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网站 |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囯产免费 |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高清 |